读古句060.“速成晚就”
(2015-08-02 05:58:10)
标签:
文化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速成则疾亡,晚就而善终
【警言选读文】
三国时期(公元236年),兖州剌史王昶写信告诫他的儿子、侄儿,其中有一句话是:
原文: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而善终。(《资治通鉴》第73卷)
译文:事物都是成就得快死亡得也快,晚成就必有好结果。
简释:“速成则疾亡,晚就而善终”,意思是,事物都是成就得快死亡得也快,晚成就必有好结果。此句所涉及的是“速成晚就”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走合乎规律的成长进步之路。
【读后随笔】
“速成疾亡,晚就善终”,是古人王昶的一句家训。三国时期的兖州刺史王昶为人恭谨忠厚,他教育侄子王默、王沉,儿子王浑、王深,不学早晨华丽的小草,到晚上就凋零了;要做茂盛的松柏,寒冬也挺拔不衰减。并用“速成疾亡,晚就善终”的家训,教育他们正确对待仕途上的升迁。王昶如此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令人敬佩;他的“速成晚就”说法,也很值得深思。
“速成疾亡”,有其一定的道理。一个年轻人的成长进步,不可否认地要体现在仕途升迁上,但快速提升是不是好事?在王昶看来并非是好事,而且简直是一种“疾亡”。为什么?因为仕途升迁是有法则的,升迁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素质和条件。不具备这种素质和条件,人为地升迁了,就难以胜任。长此下去,就等于毁掉了一个人的前程。恐怕这是王昶“速成疾亡”的注释。对于那些靠买官、凭关系网升迁的人来说,由于自身本事不大,心术又不正,因此只能是爬得越快垮得越快,爬得越高摔得越痛,这也大概也是一种“速成疾亡”吧!
“晚就善终”是相对“速成疾亡”而言的。世间上,有很多事情快不得,急不得,还得慢慢来,按其程序规律走。比如种庄稼,从播种到收果就有一个过程,不可随意跳跃、跨越,“拔苗助长”不会有好结果。只有循着庄稼成长的规律办事,才会好的收获。青年人的成长也是这样,不要急于求成,留些空间、多点时间,扩大知识面,增长经验与才干,这就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任何事情都不可绝对化,“速成”与“晚就”也是这样。所谓“速成疾亡”,并非一切“速成”都不会好;所谓“晚就善终”,也不是所有“晚就”皆不会变。不应该这样绝对、片面地看问题,而要看到“速成”中也有成功者,“晚就”中也有变质者。事实上,有不少年轻人在仕途上升迁得很快,并没有垮下来。因为这些人的自身素质好,能够胜任本职;有的虽然一时不够胜任,但经过主观努力后很快就能够胜任了。也有一些大器晚成者,放松自我,晚节不保,利用晚成的机会腐败堕落,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由此看来,年轻一代的成长进步是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父辈们主要是引导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自觉地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这才是正道。任何“不劳而获”、邪道升官之路是走不得的。如果硬是要走,那么等待的便是“速成疾亡”。相反,凭真功夫、靠真本事进步升迁的,即使没有“速成”,也不至于“疾亡”,最终总会有一个好归宿。这也可以叫做是:“晚就善终”。
写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庄子·人间世》中的一段别致的话:“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满,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意思是,算了,不要再提它了!那是没有用的散木树,用它来造船就会沉没,用它来做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来做门窗就会脂液外渗,用它来做柱子就会被虫蛀,这是不能用作材料的树木;正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所以能够这般长寿。读读这段话,你对“物速成则疾亡,晚就而善终”会有另一层思考。庄子在《人间世》中,以“栎树”为例,借木匠之嘴在告诉人们,不要学做这种树木,它尽管能够长大善终,但终究成不了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