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055.“进退两难”
(2015-07-18 05:24:27)
标签:
文化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进无所略,退又不得
【警言读文】
公元230年蜀军驻扎在成固、赤坂,等待魏军的到来。由于连降大雨,供应不继,面临危险境地。这时,少府杨阜上书要求退兵,便说了以下一番话:
原文:传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徒使六军困于山谷之间,进无所略,退又不得,非王兵之道也。(《资治通鉴》第71卷)
译文:《左传》上说:“看到便利就进,知道困难就退,是用兵的良法。”白白地让大军在山谷之间受困,进不可取,退又不能,不是帝王之师的做法。
简释:“进无所略,退又不得”,意思是,进不可取,退又不能。此句所涉及的是“进退两难”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处境困难。
【读后随笔】
“进”与“退”的问题,常常成为兵家用兵施谋的两个重要支点。王兵之道在于:有利则进,无利则退。而“进无所略,退又不得”,则是兵家之大忌。
所谓“进无所略,退又不得”,实际上是军队处于进退两难境地,是非常被动危险的。战地指挥员在这个时候,应依据客观形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果断做出决策,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化险为夷。尤其是在看准了该退时,要果断地退,千万不要犹豫不决。否则,会在进退两难中毁灭。
公元前632年,楚国派出大军进攻晋国。晋文公重耳面临进退两难的选择:进攻,楚军势盛,有被灭危险;撤退,晋将不解,有怕死之嫌。晋文公果断地摆脱两难,下令退兵三舍(古时三十里为一舍,九十里即为三舍)。晋军撤退后,楚军更是骄横,紧追不舍。不久,楚军锐气大减,晋文公组织反击,大败楚军。这个战例说明,晋军战胜楚军,从深层讲是正确处理进退两难的胜利
“进无所略,退又不得”,也是人生中最忌讳的事。应该说,人生中有进有退是正常现象。问题是,当出现进退两难时,就觉得很棘手,感到不正常了。这时,该怎办?其实,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两难并不难。平时生活中的进退,与打仗中的进退有所不同,处理的办法也应该有所区别,最简单最管用的办法就是以退为先。老子曰:“以退为进,欲取先予。”这可算得上是最高的处世哲学。为人处世遇到问题,先退一步总比先进一步好。因为先退一步,有了以后进一步的回旋余地,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道理。假如是先进一步,会发现回旋空间越来越缩小,最后想退也退不了。所以,平日遇到进退两难问题,一般以退为先,留有空间,再议是进是退,才会获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