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056.李豫“信佛”皇帝
(2015-07-19 05:00:28)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皇帝之五十六读文】
原文:始,上好祠祀,未甚重佛。元载、王缙、杜鸿渐为相,三人皆好佛;缙尤甚,不食荤血,与鸿渐造寺无穷。上尝问以“佛言报应,果为有无?”载等奏以:“国家运祚灵长,非宿植福业,何以致之!福业已定,虽时有小灾,终不能为害,所以安、史悖逆方炽而皆有子祸;仆固怀恩称兵内侮,出门病死;回纥、吐蕃大举深入,不战而退。此皆非人力所及,岂得言无报应也!”上由是深信之,常于禁中饭僧百余人;有寇至则令僧讲仁经以禳之,寇去则厚加赏赐。胡僧不空,官至卿监,爵为国公,出入禁闼,势移权贵,京畿良田美利多归僧寺。敕天下无得棰曳僧尼。造金阁寺於五台山,铸铜涂金为瓦,所费钜亿。缙给中书符牒,令五台僧数十人散之四方,求利以营之。载等每侍上从容,多谈佛事,由是中外臣民承流相化,皆废人事而奉佛,政刑日紊矣。(《资治通鉴》第224卷)
译文: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起初,代宗喜欢祠堂祭祀,并未看重佛教。后来,元载、王缙、杜鸿渐担任宰相。他们三人都崇信佛教。王缙信奉尤笃,他不吃荤食,与杜鸿渐无止境地修造寺院;代宗曾经问他们:“佛教所说的报应,果真有吗?”元载等人回答说:“国家之所以能够国运长久,如果不是平素植下福业怎么可能达到呢!福业已经确定,虽然时常有些小灾小难,但是终究没有危害。所以安禄山、史思明反叛朝廷,正当轰轰烈烈之际,便都遭到他们儿子的杀害。仆固怀恩率军进攻朝廷,才出门就得病而死。回纥、吐蕃大举深入内地,最后不战而退,这一切都不是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难道能说没有报应吗!”代宗十分崇信佛教,经常在宫中设斋,供养一百多名和尚;有敌人前来进犯时就命令和尚宣讲《护国仁王经》,来祈祷免灾,敌人撤退后就赏赐给和尚丰厚的礼物。胡人和尚不空,官做到卿监,赐爵位为国公,经常出入宫中,连权贵们也得看胡人和尚眼色行事,京畿地区的良田和获利大的事业多归佛寺所有。代宗下令天下不得鞭打和欺辱僧尼,又在五台山修造金阁寺,铸造鎏金铜瓦,所耗费的资金数以亿计。王缙将中书省的文书发给和尚,命令五台山和尚数十人到全国各地去募捐集资,用来营建佛寺。元载等人每当侍奉皇上,从容闲暇时,往往谈论佛事。因此朝廷内外的官吏及百姓互相效仿、影响,都不做世人之事,而去崇奉佛教,政务刑法日益紊乱。
简介:李豫(公元726—779年),唐朝第九代皇帝。初名李俶,父唐肃宗李亨,母章敬皇后吴氏。公元762—779年在位,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是为唐代宗。他姑息外藩入侵和藩镇割据,在朝廷内宠信宦官,排斥有功之臣,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后期唐代宗也有心推行改革,但无功而果。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代宗去世,葬于元陵。
【读后随笔】
唐代宗李豫,在执政期间非常重视“京西防秋”。当时,境内藩镇割据局面已经形成,西部的吐蕃也不断侵扰,唐府不得不抽调主要兵力到京西防备吐蕃秋季入侵,这就称之为“京西防秋”。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政府调集各地军队进行讨伐,西北边兵也参加了征讨战争,边镇上只留下一些弱兵残将。这时,吐蕃乘机攻取石堡城,进攻唐陇右、河西两镇。唐代宗即位后,吐蕃的入侵行为有增无减,唐政权受到严重威胁。唐将郭子仪说服回纥,联手扼制吐蕃,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形势有所缓和。
吐蕃退兵原本是郭子仪等抗击的结果,可宰相元载却说非人力而为,而是菩萨保佑的缘故。唐代宗虽然宠信元载,但对这种保佑心存疑虑。元载说:“国家之所以能够国运长久,如果不是平素植下福业怎么可能达到呢!福业已经确定,虽然时常有些小灾小难,但终究没有大的危害。所以安禄山、史思明反叛朝廷,正当轰轰烈烈之际,却都遭到他们儿子的杀害。仆固怀恩率军进攻朝廷,才出门就得病而死。回纥、吐蕃大举深入内地,最后不战而退,这一切都不是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难道能说没有报应吗?”唐代宗听后,消除了疑虑,于是出现了以上一幕。之后,唐代宗下令广造佛寺,以便能够得到菩萨的更多保佑。
然而,唐代宗兴佛防秋并未起到实质作用,反而为吐蕃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每当秋季吐蕃侵入时,无人反击。待他们抢掠一番之后,又扬长而去,也无人问津。只有郭子仪的军队敢于抵抗一番。对此,代宗则认为敌人而去,是众僧讲经有效,大加赏赐;对郭子仪等御敌将士却冷落不问,当使天下人寒心。此后,吐蕃连年入侵,战争不断,百姓遭殃。
从另一面看,唐代宗兴佛防秋,尽管不可能达到防秋的目的,但对佛教的发展和僧人地位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那时,僧人不只是念经,而且还做官,有的僧人官至卿监,赐爵为国公,经常出入宫中,连权贵们也得高看三分,京畿地区的良田和获利大的事业多归佛寺所有。上至朝廷官吏、下至地方平民,崇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香火越烧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