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051.杜伏威起义
(2015-07-05 05:24:47)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时间:公元613—622年;地点:淮南;人物:杜伏威
【义事之十一读文】
原文:章丘杜伏威与临济辅公祏为刎颈交,俱亡命为群盗。伏威年十六,每出则居前,入则殿后,由是其徒推以为帅。下邳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祏谓之曰:“今我与君同苦隋政,各举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被擒,若合为一,则足以敌隋矣。君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宜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雌雄。”海潮惧,即帅其众降之。伏威转掠淮南,自称将军,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讨之,伏威与战,阳为不胜,引颢众入葭苇中,因从上风纵火,颢众皆烧死。海陵贼帅赵破陈以伏威兵少,轻之,召与并力;伏威使公祏严兵居外,自与左右十人赍牛酒入谒,于座杀破陈,并其众。(《资治通鉴》第182卷)
译文:(大业九年即公元613年)章丘人杜伏威与临济人辅公祏是生死之交,他们都亡命为盗。杜伏威十六岁,每次行动都走在前面,撤退则走在最后,因此被徒众推举为统帅。下邳人苗海潮也聚众为盗,杜伏威派辅公祏对苗海潮说:“如今我和您都是不堪忍受隋朝的苛政,各举义旗,但力量分散,势单力簿,常常恐惧被擒获,若是我们合二为一,那么就足以与隋朝为敌了。要是您能作主帅,我理当恭敬从命,要是您估计自己不能作主帅,最好前来听命,否则我们就打一仗以决雌雄。”苗海潮恐惧,就率领部众归降了杜伏威。杜伏威率众在淮南一带转战掠夺,自称将军。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颢率兵讨伐杜伏威。杜伏威与宋颢交战,佯装战败,将宋颢率领的官军引入芦苇丛中,于是顺风势放火,官兵都被烧死。海陵贼帅赵破陈认为杜伏威兵少而看不起他。赵破陈召杜伏威来,想兼并他。杜伏威让辅公祏率兵在外严阵以待,自己和亲信十余人带着牛、酒进入营帐谒见赵破陈,在座位上将赵破陈杀死,兼并了他的部众。
【起义印记】
隋末的农民起义军最早都发难于山东,因隋军的镇压和筹粮困难,很多支起义军失败了。其中有一些向富饶的江、淮地带转移,杜伏威、辅公祏所领导的起义军,就是他们中有代表性的一支。
杜伏威(?—624),为章丘(今山东章丘)农民,他与临济(今山东章丘西北)辅公祏受郡县官迫害,亡命在外,于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聚众起义,进入长白山一带。杜伏威年轻时就勇猛过人,出则在前,退则在后,被众推为首领。后来,下邳苗海潮也率部来归,实力增强,遂转战江淮,杜自称将军。隋曾派宋颢来镇压,伏威将其诱入芦苇丛中,然后顺风纵火,将隋官兵烧死。海陵(今江苏泰州市)起义军首领赵破陈以伏威年少,轻视他,召之归附。伏威率部前往,将赵破陈杀死在席前,其众救之不及,遂归附。此时,杜伏威起义军势力大盛,屯兵六合,直逼江都(今江苏扬州市)。
当时,隋炀帝杨广正在江都巡幸,感到起义军的威胁,便派大将陈棱前往镇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义军与陈棱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年春季,正月,右御卫将军陈棱讨伐杜伏威,杜伏威率众进行抗击。陈棱紧壁营垒,不出来交战,杜伏威送给他妇人的衣服,称他为“陈姥”。陈棱发怒,率军出战,杜伏威率军奋力攻击,大败官府军,陈棱只身逃脱。杜伏威乘胜攻破了高邮,率兵占据了历阳,自称总管,任命辅公祏为为长史,分派各位将领攻取江都郡所属各县,大军所到之处,城池都被攻破,江淮地区的小盗争相归附杜伏威。杜伏威常常挑选敢死之士五千人,称之为“上募”,对这支队伍极为宠信,待遇优厚。凡有战斗,就命令“上募”先进行攻击,战罢审查将士,凡背上有伤的就处死,认为他背部被击伤是后退的缘故。凡所缴获的军资财物,都用来赏赐军队,将士有战死的,杜伏威就用妻、妾为死者殉葬。因此杜伏威的军队人自为战,所向无敌。
杜伏威在自称总管之后,又合并江淮间各部,占有江淮间广大地区。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他上表于隋越王侗,被任为东南道大总管,封楚王。次年降唐,被任为淮南安抚大使,封吴王。武德五年被唐留居长安。后因辅公袥领导所部反唐,他在长安被毒杀。
杜伏威起义军的发展壮大,与杜伏威个人的智、勇分不开。他善于分析思考问题,把握机遇,战而胜之。因而杜伏威在军事上有所作为。可惜这支起义军缺乏战略眼光,满足于既得成果。他们在江淮间屡败隋军,常常是得一小胜就撤,即便是有大胜的希望,也不主动去利用和争取。尽管如此,但仍不可否定其贡献。杜伏威起义军在与隋军作战中打了许多胜仗,同时对瓦岗军、窦建德军的反隋斗争,客观上也起着战略上的策应、配合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支起义军后来整体降唐,看似不可取,实则是明智之举。因为当时李唐集团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若从国家利益出发,不与争锋,对天下统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