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050.“峣峣皎皎”
(2015-07-03 07:08:03)
标签:
文化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
【警言读文】
据记载,东汉江夏安陆人黄琼,当时享有声望。朝廷征诏他进京做官,他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价,托病不接受。汉顺帝永建二年,李固写信劝他赴任,希望他在这个问题上不要做得太过了。信中有这样几句话:
原文:尝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资治通鉴》第51卷)
译文:我曾听说这样一句话:“山太高容易崩裂,玉太白容易污染。”享有盛名的人,其实际才能未必相符。
简释:“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意思是,山太高容易崩裂,玉太白容易污染。此句所涉及的是“峣峣皎皎”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做事情要警惕过度走极端。
【读后随笔】
“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揭示深刻道理,内含辩证意义。峣峣:很高的山;皎皎:很白的玉。山,高至极点易崩;玉,白到极致易污。它说出了一个哲理,叫“物及必反”。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存在的“度”,过“度”了,就会走向反面,导致负面结果。生活中,不难看到和感觉到这种类似“峣峣”、“皎皎”的过度现象。比如,月不可太圆,圆极则缺;人不可太乐,乐极生悲;器不可太满,满极则倾,等等,不一而足。
我国古老的名书《荀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参观鲁桓公庙。孔子看到欹器,就问守庙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者回答:“这是君主置于座右,用来警惕自己的器具。”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具空虚的时候倾斜,灌水到一半会变得很端正,而一旦灌满了水,立刻就会翻倒。”说完,就让学生往里灌水。果然,水灌到一半,倾斜的欹器端正了;接着灌满,立即倾覆;水洒出之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这个故事,折射出一个做人做事之理:“中则正”,“盈则覆”。无论做什么,一定要把握“中则正”的度,既不可不及,也不可过及。从这个意义上看,“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不也是做人做事要警惕的问题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