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美东
徐美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818
  • 关注人气:4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044.赤眉起义

(2015-06-14 06:24:59)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时间:公元18—27年;地点:黄淮一带;人物:樊崇、逄安等

【义事之四】

原文: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四月,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东讨众贼。初,樊崇等众既寝盛,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其中最尊号三老,次从事,次卒史。及闻太师、更始将讨之,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匡、丹合将锐士十余万人,所过放纵。东方为之语曰:“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资治通鉴》第38卷)

译文: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季,四月,王莽派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东征讨伐众盗贼。最初,樊崇等人的部众既然逐渐强盛,于是互相约定:“杀人的抵命,伤人的养创。”其中最尊贵的称号是三老,其次是从事,再次是卒吏。等到听说太师与更始将军率军前来讨伐他们,恐怕部众跟王莽军队在混战时难于辨别敌我,于是下令用朱砂涂抹双眉,以便互相认识辨别,因此号称赤眉。王匡、廉丹一起率领精兵十余万人,一路放任士兵,不加约束。东部地区为此出现民谣说:“宁肯遇着赤眉军,不要遇着太师兵!太师兵还是小可,更始兵屠杀我们!”

【起义印记】

赤眉起义也是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趋激烈化的产物。天凤五年(公元18年),青徐(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一带发生大灾荒,琅邪(今山东诸城)樊崇在莒县(今属山东)聚众起兵,有一百多人,辗转进入泰山。附近一些变民敬服樊崇的勇敢,纷纷归附。一年之间,集结到一万余人。逄安、谢禄等起兵响应,共推樊崇为领袖,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农民起义的蓬勃发展,震撼了王莽集团的统治。王莽为了加强对农民起义军的镇压,设置了前、后、左、右、中五个“大司马”,分别指挥各路兵马。各州、郡、县的地方官吏,均分别兼任大将军、偏将军、裨将军和校尉等职,共组织了百万以上的军队,并在洛阳设置指挥中心,对起义军采取了全面的军事镇压。王莽先是派遣将军景尚和王党进攻樊崇起义军,遭到失败。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派遣太师王匡(不是绿林军首领王匡,而是与其同姓名)、更始将军廉丹大举讨伐樊崇起义军。樊崇恐怕部众跟王莽军队在混战时难于辨别敌我,于是下令用朱砂涂抹双眉,以便互相认识辨别,故称“赤眉军”。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一战,打得很漂亮,使王莽军全军覆没,廉丹及其校尉二十余人被杀,太师王匡逃回洛阳。赤眉军乘胜转战东海(郡治在今山东郯城西北)、挺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汝南 (郡治在今河南息县),活动于黄淮大平原,兵力达三十余万人,从东方威胁王莽在关东的战略要地洛阳,同时有力地掩护和支援在荆州地区的绿林军的发展壮大。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更始政权建立。当时,樊崇等表示愿意归向,因未得到适当安排,乃于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分兵两路进攻更始政权。次年会师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发展到三十万人,立刘盆子为帝,年号建世。不久攻入长安,刘玄投降。这时关中豪强地主隐蔽粮食,组织武装反抗。建世二年(公元26年)赤眉军因饥荒退出长安。次年在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宜阳(今属河南)一带遭到刘秀所部的围击,樊崇领导的这支赤眉军经过苦斗,始终未能突出重围,被迫向刘秀投降,起义终于失败。

赤眉起义与绿林起义是同时期的农民大起义。他们同为推翻王莽政权的主力军,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二者的结局不尽相同,“绿林”的领导权为刘秀所篡夺,乃至变成汉家军;而“赤眉”却为刘秀所瓦解,最终导致全军灭亡。

赤眉军是一支纯朴的红眉毛农民大军。他们在与王莽军作战中,大凡带有红色标志的,个个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因而在心理上压倒对手,常常获得战役、战斗上的胜利。但由于领导者政治上没有明确的作战目标,在军事上没有全盘的战略指导,斗争方式过于简单,加上不注重建立根据地,多是东驰西击,对二十几万大军的补给没有统筹规划,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吃光一处另走一处。西攻长安是为了解决粮食困难;放弃长安东归也是由于补给发生困难。在弃长安东归中,不走武关走南阳,钻进了刘秀军队的包围圈,又不采取果敢措施脱离困境,结果在长达两月之久的消耗战中,粮尽力竭,难突重围,致使全军覆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