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043.“城中四方”
(2015-06-12 06:42:38)
标签:
文化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城中好高结,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警言读文】
汉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朝廷大臣马廖上书马太后,劝太后完成德政建设,应从朝廷官吏抓起,做表率。其中引用了一句长安谚语。太后认为他说得正确,全部采纳。
原文:长安语曰:“城中好高结,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斯言如戏,有切事实。(《资治通鉴》第46卷)
译文:长安有谚语说:“城中喜爱高发髻,乡下的发髻高一尺;城中喜爱宽眉毛,乡下的眉毛半前额;城中喜爱大衣袖,乡下的衣袖用了整匹帛。”这些话有如戏言,但切近事实。
简释:“城中好高结,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意思是,城中喜爱高发髻,乡下的发髻高一尺;城中喜爱宽眉毛,乡下的眉毛半前额;城中喜爱大衣袖,乡下的衣袖用了整匹帛。此句所涉及的是“城中四方”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用以说明上行下效。
【读后随笔】
“城中好高结,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这句长安谚语,揭示出了一个“城中”与“四方”的互动问题,告诉人们“城中”怎么做,“四方”就会怎么跟,是做人做事时值得注意的问题。
“城中四方”之说,有上行下效之意。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旧唐书·贾曾传》:“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宋·范仲淹《尧舜率天下以仁赋》:“殊途同归,皆得其垂衣而治;上行下效,终闻乎比屋可封。”这里所说的“上”与“城中”、“下”与“四方”是相同的。不过,“城中四方”所揭示的内容,比上行下效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将上行现象化为“高结”、“广眉”、“大袖”;将下效现象化为“高一尺”、“半前额”、“整匹布”。其实,“城中四方”与上行下效的实质含义是一致的。
“城中四方”之说所揭示的问题,有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意思。上梁不正下梁歪,也是一句成语,比喻上边的人行为不正,下边的人也跟着不好。《韩非子·二柄》中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说法。据传,战国时,楚灵王喜欢细腰的女人,宫女们为了博得楚王的宠爱,就少吃饭,有些宫女竟因此而饿死。其意是,封建统治者因为个人的某种爱好,却给他人带来了无穷灾难。
用“城中四方”之说观察现实世界,今天的“城中”在做什么,如今的“四方”又在跟什么,就能较为清晰地看到“城中”与“四方”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些联系不论怎么变化,这些问题不论如何隐蔽,但可以断定上行下效现象依然不会消失。不过,善良的人们总是期待着出现善良的效果:上梁要正、下梁也莫歪。或许这就是长安那句谚语在起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