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038.设计“高闾城”

(2015-05-27 04:37:27)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时间:公元484年;地点:平城;人物:高闾

【益世之十二读文】

原文:闾又上表,以为“北狄悍愚,同于禽兽。所长者野战,所短者攻城。若以狄之所短夺其所长,则虽众不能成患,虽来不能深入。又,狄散居野泽,随逐水草,战则与家业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不赍资粮而饮食自足,是以历代能为边患。六镇势分,倍众不斗,互相围逼,难以制之。请依秦、汉故事,于六镇之北筑长城,择要害之地,往往开门,造小城于其侧,置兵捍守。狄既不攻城,野掠无获,草尽则走,终必惩艾。计六镇东西不过千里,一夫一月之功可城三步之地,强弱相兼,不过用十万人,一月可就;虽有暂劳,可以永逸。凡长城有五利:罢游防之苦,一也;北部放牧无抄掠之患,二也;登城观敌,以逸待劳,三也;息无时之备,四也;岁常游运,永得不匮,五也。”魏主优诏答之。(《资治通鉴》第136卷)

译文:中书监高闾再次向魏主上书,认为:“北狄等民族野蛮愚蠢,与禽兽差不多,他们擅长野外作战,短于攻击城池。如果能抓住他们的短处,制约他们的长处,那么他们人数再多也不会造成大的祸患。就算侵袭也打不进来多远。同时,北狄是游牧民族,习惯于逐水草而居,打起仗来,全家都在马上,一旦溃败也可以与牲畜家产等一同逃去,用不着准备粮草也随时都有充足的食品,因此历来都在边地造成很大的危害。朝廷虽然在边镇建有六镇,但各自的力量很难统一使用,敌人一旦占有了明显的兵力优势,我们便无法与之正面交锋。他们机动灵活,却很容易呼应配合,进攻我们的城池。因此很难有效地制服他们。我请求依照秦汉时的旧例,在六镇以北建筑长城,在险要的地方,处处开门,在门的附近建造小城,布置军队守卫。北狄既然无法攻城,在城外郊野也抢不到什么东西,马匹吃完了水草便只好撤走,总有受到惩罚的时候。算起来,六镇横跨东西不过一千里的距离,一个民工一个月里平均可以筑成三步长的城墙。将体质强弱不同的民工搭配在一起,用十万以内的劳力,有一个月就能完成。虽然短期内很劳累,但却可以长期得到安宁。建筑长城共有五大好处:其一是免除了边地驻兵巡逻防备的艰苦;其二是不怕北方各部落借放牧之机越境抢掠;其三是我军可以登上城墙,观察敌情,以逸待劳;其四是可以免除平时高度紧张,无休无止的战备状态;其五是可以确保边境地区的交通运输,使六镇不致物质匮乏。”魏主颁布诏令,奖励了高闾,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读后随笔】

高闾,南齐中书监。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他针对京都平城以北修建的六个军镇,各自力量分散,一旦打起仗来,难以有效制服敌人的情况,上书皇上应在六镇横跨东西之间筑建一条千里长城,并详细阐述了办法与好处,很快得到了皇上的采纳,并颁布诏令奖赏高闾。人们把这条千里之长的城墙,称之为“高闾城”。

高闾建议构筑“高闾城”,有一个较为完备的筑城方案。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提出这样的方案,是难能可贵的。首先在设计的目的和动机上,是为了防御北狄等少数民族的侵扰。早在公元前七世纪时,狄民族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各有支系,因为他们主要居住于北方,故称北狄。汉以后,北狄成为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之一。南朝时,北狄人游牧在南齐边地,经常进行侵袭,使边地百姓无法正常生产,也成为南齐朝廷不得安宁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危害,高闾建议以筑城来加以应对的必要性。其次,在筑城的实施上,进行了可行性说明。在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以北,阴山南北,自西而东的沃野(今内蒙古五原北)、怀朔(今固阳南)、武川(今武川西士城)、抚冥(今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兴和台基庙东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县境)六个军镇筑城连接,其任务是艰巨的,而计划是可以实现的。高闾认为“计六镇东西不过千里,一夫一月之功可城三步之地,强弱相兼,不过用十万人,一月可就”。建筑千里长城,需要十万人,劳作一个月时间,便可以完工。最后,对筑城所带来的效果,作了认真的评估,认为利大于弊,“虽有暂劳,可以永逸”。具体有五大好处:即免除边地驻兵巡逻防备的艰苦;不怕北方各部落借放牧之机越境抢掠;可以登上城墙掌握敌情;可以避免无休无止的战备状态;确保边境地区的交通运输。

所设计的“高闾城”,属于古代的长城筑城体系。所谓长城筑城体系,从军事工程概念上讲,就是以长城城墙为主体,与其它工程设施相结合的连续式防御工程体系。高闾在设计上体现了这一概念,以及这一概念所提出的某些主要要求。请看这样的一段文字:“请依秦、汉故事,于六镇之北筑长城,择要害之地,往往开门,造小城于其侧,置兵捍守。”文字虽短,却反映了其特点和要求:既有“千里线”,又有“要害点”,以便形成点线结合、以点护线的筑城体系;既有“外大城”,又有“内小城”,以便形成内外互补、纵深多道的筑城体系;既有城墙上的防御,又有城墙下的捍守,以便形成上下呼应、以下援上的筑城体系。高闾的这一设计是高明的,应该载入在古代筑城设计史册,北魏主孝文帝颁发给他奖赏,也是当之无愧的。据唐代史学家杜佑考证,按照高闾拟定的长城方案,“帝从之,边境获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