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038.司马丕“断谷”皇帝
(2015-05-26 05:15:55)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皇帝之三十八读文】
原文:帝信方士言,断谷饵药以求长生。侍中高崧谏曰:“此非万乘所宜为;陛下兹事,实自月之食。”不听,辛未,帝以药发,不能亲万机,褚太后复临朝摄政。(《资治通鉴》第101卷)
译文: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哀帝相信了方术之士的话,不吃饭仅吃药以求长生不老。侍中高崧劝谏说:“这不是帝王应该干的事。陛下如果出现三长两短,实在就像出现日食月食一样。”哀帝不听劝谏。辛未(二十二日),哀帝因为药性发作,不能亲临政事,褚太后又临朝摄政。
简介:司马丕(公元341—365年),东晋第六代皇帝。字千龄。成帝司马衍长子。3岁即袭封为琅邪王,6岁拜散骑常侍,18岁加中军将军。三年后又迁为骠骑将军。升平五年(361年)五月,穆帝司马聃去世,无子嗣,司马丕得以继位,在位五年,是为晋哀帝。
【读后随笔】
所谓“断谷”,也称辟谷。通俗地讲,就是坚持不饮食。司马丕即皇帝位虽已成年,却不以国事为意,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断谷皇帝。他笃信方士之言,幻想长生不老,整日与道士炼丹,不理国政。侍中高崧好言劝谏他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继续服用方士们炼成的所谓仙丹,终致中毒,一病不起,不能处理政事,只得由褚太后临朝摄政。
“断谷”本身好否,无须定论。但作为一国之君的司马丕,不问国事,一味辟谷,自然不好。好在他在位期间,桓温是东晋最有实权的人物。为增加国家财力,减少社会矛盾,在桓温主持下,兴宁二年(公元364)三月庚戌日,东晋政府大规模地核查户数人口,下令以所居之地作为编注户口、纳税服役的依据,并严格法律制度。由于这一制度的实行,效果显著,故史称“庚戌制”。
“断谷”未能使司马丕长生不老。兴宁三年(公元365年)二月,大司马桓温与司徒司马昱正在洌州会面,共同商议征讨西部反叛事宜,却传来了晋哀帝的死讯,征讨事宜也就搁置起来。丙申(二十二日)司马丕病逝于太极殿西堂,年龄只有25岁。哀帝生前没有后嗣,皇太后下诏让琅邪王司马奕继位。三月,晋哀帝葬于安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