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037.“前死却就”

(2015-05-25 06:27:49)
标签:

文化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原句:前死而成功,却就于灭亡

【警言读文】

荆邯其人,是公孙述的骑都尉。公元30年,他在与公孙述谈话中,公孙述问:刘邦从军队中崛起,又几次兵败被困,处于险境,然而溃败之后,又重新聚合,继续战斗,这是什么精神?荆邯用以下话语作了回答:

原文前死而成功,愈于却就于灭亡也。(《资治通鉴》第42卷)

译文前进不怕死反而获得成功,胜仗后怕死不求进反而趋于灭亡。

简释:“前死而成功,却就于灭亡”,意思是,前进不怕死反而获得成功,后退害怕死反而趋于灭亡。此句所涉及的是“前死却就”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说明心理因素对成败的作用。

【读后随笔】

“前死而成功,却就于灭亡”,说出了一个辩证道理。生活中的事实一再表明,求进不畏死反而获得成功,退却畏惧死反而趋于灭亡。这个辩证道理的理论依据,深藏于心理学之中。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因素对成功与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代军事家孙武认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当军队置于走投无路的“绝境”时,士兵在求生意识的驱使下,以十倍的英勇,百倍的坚韧,奋起战斗,反而得以成功地摆脱“绝境”。《孙子兵法·地篇》将它称之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相反,如果不是这样,看到“绝境”而退缩、而逃跑,那必然会死亡。

“前死”与“却就”的道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也产生重要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一些企业和个人常常被“置之死地”。面对严峻形势,退却往往等于自行“死亡”。假若坚持前进,不怕牺牲,很有可能寻到新的生机和活力。有许多事实表明,由于那里的领导和群众转变观念,开拓进取,敢于创新,却激活了一块“死地”,从而走上一条成功的经营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