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037.司马绍“克复”皇帝
(2015-05-23 06:31:16)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皇帝之三十七读文】
原文:丁亥,降遗沼;戊子,帝崩。帝明敏有机断,故能以弱制强,诛翦逆臣,克复大业。(《资治通鉴》第93卷)
译文: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八月,丁亥(二十四日),颁布遗诏,戊子(二十五日),明帝驾崩。明帝明智敏捷,遇事有决断,所以能以弱制强,诛灭逆臣,光复国家大业。
简介:司马绍(公元299—325年),东晋第二代皇帝,字道畿。元帝司马睿长子,母荀氏。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他继承皇位,在位三年,是为晋明帝。谥号“明帝”,庙号“显宗”。
【读后随笔】
以上读文虽短,但对晋明帝司马绍的评价颇高。文中颂扬了晋明帝“诛翦逆臣,克复大业”之事迹。所谓“克复”,就是光复之意。司马绍是东晋第二代皇帝,当年他继承父位时,叛乱者控制朝政,祖业被破碎。后来,在他的决断和智斗下,平定了逆臣之乱,光复了祖宗之业,明帝也便成了“克复”之帝。然而遗憾的是,晋明帝刚有中兴之气,就不幸病逝而去,这无疑是那个时代的重大损失。不过,从他“克复”的作为中,仍可看出司马绍是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东晋大臣王敦在叛乱得逞后,完全控制了朝政。当时的晋元帝司马睿虽是东晋朝的首任皇帝,但却徒有其名,一切任凭王敦摆布。刚刚开创的东晋大业,很快出现衰败景象。面对此情此景,身为太子司马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虽然颇有文武才干,但力单势薄,欲干不能,无力应对。这一年的十一月,司马睿病逝,司马绍继位。王敦不仅继续把持朝政,而且更加飞扬跋扈。晋明帝司马绍对自己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心知肚明,不斗则亡,蛮干即亡;只有智斗寻出路,才有光复大业的可能。
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初,王敦阴谋篡夺皇位,暗示朝廷征召自己,企图让自己的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明帝为稳住王敦,欣然答应,并亲手书写诏书征召他。四月,明帝授予王敦黄铖和班剑等特殊权力,给予他奏事不必通名,入朝不必趋行,佩剑着履上殿等特殊荣誉。明帝的做法,使王敦放弃立即篡位的计划,改由迁移驻镇姑孰,屯兵于湖,王敦自任扬州牧,继续进行叛逆篡位的准备,适时再次起兵叛乱。
晋明帝密知王敦等人的阴谋,为做到知彼知己,决定亲自到王敦军营探个究竟。他换上平民服装,潜行至王敦营垒。不料一些军官对他起了疑心,报告正在睡午觉的王敦。王敦听描绘来者形貌,便知是明帝“偷窥我的军营”,遂命人追杀。可巧,司马绍已经侦察完毕,遂快马加鞭而去。到一座小镇,他把自己马遗下的新马粪用水泡凉,并把镶嵌金玉的七宝鞭托人交给追赶者。来人忙着看那七宝鞭,又见马粪已冷,以为被追者已经走远,不必再追,司马绍安然返宫。
在抓紧时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掌握对方军情之后,晋明帝决心起兵讨伐王敦。为了瓦解叛军,宣布王敦已死,带领子弟为王敦发丧,官兵信以为真,激发了斗志。明帝下诏宣示王敦罪状,宣布亲征其余党钱凤、沈兖之流。王敦派水陆五万人向京城建康进攻,明帝亲率诸军加强防卫,并派遣将军段秀等敢死壮士千人于夜间渡河突袭,大破王家军。王敦得知战败,气急败坏,旧病加重,一命呜呼。此后,王敦的残余势力不堪一击。
晋明帝司马绍在位只有短短的三年,然而最大的功绩在于智斗为主,以弱制强,平定内乱,实现了“诛翦逆臣,克复大业”的目标。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八月,司马绍病逝,年仅27岁,葬于武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