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036.“不悦为忧”
(2015-05-22 05:56:26)
标签:
文化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以近者不悦为重忧
【警言读文】
公元19年,王莽朝政征调大批壮丁到远方服役,主要是攻打不服从朝廷的邻国,而置国内田地荒芜、百姓缺食少衣不顾。大司空议曹史代郡范升针对这种现象,向大司空王邑提出签呈,其中便有以下一段话语:
原文:朝以远者不服为至念,升以近者不悦为重忧。今动与时戾,事与道反,驰骛覆车之辙,踵循败事之后,后出益可怪,晚发愈可惧耳。(《资治通鉴》第38卷)
译文:朝廷认为远方不服从是最大的担心,我范升以为国内百姓不高兴才是最大的忧虑。现在的这些举动与时宜不合,与常规相反,在翻车的道路上奔驰,在失败的轨迹上跟进,往后降临的灾祸将更加可怕,迟到的爆发事件将更加可怕。
简释:“以近者不悦为重忧”,意思是,以老百姓不高兴为最大的忧虑。此句所涉及的是“不悦为忧”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忧百姓之所忧。
【读后随笔】
“以近者不悦为重忧”,通俗地讲就是,以自己国内的百姓不高兴为忧虑。任何政权、政府官员都应该以民为本,不可脱离百姓。做到这一点,就是要了解民众,把握民情。出政策、办事情,应当看百姓的态度怎样,他们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大凡人民群众不高兴的事,不要去做;如果做了,就会不得人心,伤天害理。群众利益无小事,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其意义也在于此。
常言道:国贫不足患,民不悦则为患。据记载,隋文帝末年,是自古以来最富的时候,可突然间天下大乱,直至灭亡,关键是民心不悦;汉昭帝初年,是自古以来最穷的时候,可却逐渐走向治理安定,关键在于百姓高兴。康熙元年至十六年,几乎每年大河都要决口,造成的灾害极为严重,加之发生了三藩事变,惊扰了全国九省,用了七年兵事,天下的财物消耗得仓库一空,但最终能够使领土完整,天下安宁,是因为康熙帝能够关心爱护百姓,使民众心情愉悦,团结一致,不可瓦解。
心忧天下,惠益百姓。增强忧患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说,最要紧的是增强群众观念,努力解决他们“不悦”的问题,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的好干部郑培民,信奉“老百姓比天还大”,“当干部的就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为了让百姓高兴,真正过上好日子,他跑遍了乡乡镇镇,村村寨寨,推广地膜玉米新技术、引进大电网、修公路等等,件件体现了“利为民所谋”,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让老百姓开心起来,深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