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036.通“丝绸路”
(2015-05-21 06:37:33)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时间:公元73—102年;地点:西域;人物:班超
【益世之十一读文】
原文:是岁,班超发于阗诸国兵共二万五千人击莎车,龟兹王发温宿、姑墨、尉头兵合五万人救之。超召将校及于阗议曰:“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于阗从是而东,长史亦于此西归,可须夜鼓声而发。”阴缓所得生口。龟兹王闻之,大喜,自以万骑于西界遮超,温宿王将八千骑于东界徼于阗。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驰赴莎车营。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莎车遂降,龟兹等因各退散。自是威震西域。(《资治通鉴》第47卷)
译文:本年,班超征调于阗等各国军队,共二万五千人,进攻莎车。龟兹王则征调温宿、姑墨、尉头三国军队,共五万人,前往救援。班超召集部下将校和于阗王商议道:“如今我方兵少,打不过敌人,不如各自分散撤离。于阗军队由此向东,长史也同时动身,从这里西行返回疏勒,可等到夜间鼓声起时出发。”然后假意放松戒备,让俘虏逃跑,以走露军情。龟兹王得到消息后大喜,亲自率领一万骑兵,到西面拦截班超。温宿王则率八千骑兵,到东面拦截于阗军队。班超听说龟兹、温宿两国军队已经出动,就秘密集结部队备战,急速奔袭莎车军营。莎车人大为惊慌,乱作一团,四处奔逃,班超等追击斩杀五千余人,于是莎车投降。龟兹等国军队只好各自撤退散去。从此,班超的威名震动西域。
【读后随笔】
这场规模较大的战斗,其胜负对于班超来说至关重要。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底,班超领于阗等国兵进攻莎车(今新疆莎车一带),龟兹王与其它三国出兵前去救援。班超佯装不进攻莎车,而兵分两路撤退,一路向东,一路西行。龟兹王得到此情报后,便改变救援莎车计划,兵分两路去拦阻班超军队。班超趁机回师奔袭莎车,迅速占领了莎车国。此时,双方的主力虽未能接触,但战斗胜负已解决。龟兹王已意识到上当,但又无法扭转败局,只好撤退。这场战斗取胜,使班超成了威震西域的英雄,为班超西进打通了南道路。
班超(公元32—102年),东汉名将。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东北)人,班彪之子,班固之弟。初以缮写为生,除兰台令史,坐事免官。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投笔从戎,以副司马随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贵族,旋奉命率吏三十六人赴西域。他攻杀匈奴驻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带)、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的使者,废去龟兹派遣的疏勒(今新疆喀什)王,固守疏勒五年。后得东汉政府援军,又联合当地力量,平定疏勒贵族叛乱。尔后,便有以上的那场莎车之战。
班超之所以要重通西域,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已经多年不通了。东汉建立后,光武帝放弃了武帝和宣帝花上百余年光阴所辛苦经营的中央亚细亚,闭起玉门关,谢绝西域的贡使,等于搞起了闭关锁国。不料,莎车小国乘机崛起,欺侮邻邦,自建帝国。也未料,那雄居外蒙及天山北路的北匈奴,正好收拾自己所放弃的霸权,奴役天山以南诸小国,又再度威胁汉中原的安全。明帝刘庄即光武帝位后,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为时已晚。因为光武帝在统一中国后采取偃武修文政策,所以朝廷掌握的兵力不多,无力对北匈奴及西域大规模用兵。明帝只派祭彤与窦固二将前去讨伐。祭彤率兵到了边塞沙漠,匈奴人全都躲起来了,祭彤空手而归,受到免职查办。窦固从祭彤那里吸取教训,指派班固带一支小分队夺回了被匈奴人占领的伊吾(哈密城),置屯田兵,建立起玉门关外的立足点,为窦固争了脸,得到了朝廷的好评。此后,班超被任命为副司马,带领秘书、随员一共三十六人,长期活动在西域。
当班超疏通了西域南道之后,便开始全力量打通西域其它几条道。班超确实很英勇、很顽强。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他率兵抵抗了大月氏(在今印度、、阿富汗一带)七万大军的入侵。大月氏在西汉时还是很分散的若干小部落、小王国,实力很弱。此时,已经统一成为一个大帝国。大月氏的皇帝卡得菲塞斯第二,自认为实力强过汉王朝,要汉王朝与他联亲进贡,班超严辞拒绝。当大月氏七万大军进攻时,班超一方面发挥嫡系三十六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借领南道的部分兵众,割断大月氏军的给养,迫使他们全部投降,卡得菲塞斯第二也不得不派代表到汉王朝来谢罪求和。班超因此有功,被朝廷升任西域都护。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率领龟兹等到八国兵众七万余人,一举攻克了焉耆(今属新疆),使西域东西和北道也畅通了。至此,西域五十多个大小国皆归附于东汉。
班超先后在西域活动三十一年,保护了“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为加强汉朝与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和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班超离开西域还京,授射声校尉,随即病逝,年七十一岁。班超死后,他的儿子班勇秉承父业,率兵五百人,出关经营西域,也建立了功业。史学家认为,“由于通西域,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得以交流,从人类的利益来看,意义更是重大了。因此,东汉班超班勇父子在西域建立的功绩,是非常光辉的功绩。”(范文澜:《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