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036.司马睿“共治”皇帝
(2015-05-20 07:25:05)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皇帝之三十六读文】
原文:帝之始镇江东也,敦与从弟导同心翼戴,帝亦推心任之,敦总征讨,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后敦自恃有功,且宗族强盛,稍益骄恣,帝畏而恶之,乃引刘隗、刁协等以为腹心,稍抑损王氏之权,导亦渐见疏外。中书郎孔愉陈导忠贤,有佐命之勋,宜加委任;帝出愉为司徒左长史。导能任真推分,澹如也,有识皆称其善处兴废。而敦益怀不平,遂构嫌隙。(《资治通鉴》第91卷)
译文:晋元帝太兴三年(公元320年),元帝开始统治江东的时候,王敦和堂弟王导同心同德,共同拥戴和辅佐,元帝也推心置腹重用他们,王敦总领征讨军事,王导把持机要政务,门生子弟各自占据显要的职位,当时的人因此有这样的说法“王与马,共天下。”后来王敦自恃有功,而且宗族势力强盛,越来越骄恣拔扈,元帝因畏惧而憎恨,于是提拔刘隗、刁协等人作为自己的腹心,逐渐抑制和削弱王氏的职权,王导也逐渐被疏远。中书郎孔愉向元帝陈述王导的忠贤,认为有辅佐王室的功勋,应当加以任用;也被元帝贬绌国为司徒左长史。王导能够听任自然,安守本分,性情澹泊,了解其为人的都称赞他能妥善对待职位的升降。但王敦却更加心怀不满,于是与元帝之间产生了裂痕和矛盾。
简介:司马睿(公元276—322年),东晋首任皇帝。公元317—322年在位,史称“晋元帝”。初袭封琅邪王。永嘉元年(307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在王导主谋下,出镇建康(今江苏南京),依靠中原南迁大族,联合江南大族顾荣、贺循等,统治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刘曜攻占长安,他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后因王敦擅政,忧愤而死。谥号“元帝”,庙号“中宗”。
【读后随笔】
洛阳沦陷了,晋怀帝当了俘虏;长安沦陷了,晋愍帝当了俘虏。可以说,两任俘虏之君,也是两任亡国之君,标志着西晋彻底灭亡。然而,琅邪王司马睿不甘心这种灭亡,他潜逃至南方,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即位称晋王,改元称建武元年。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三月,愍帝遇害的消息传到建康,晋王即皇帝位,改称晋元帝。从此,正式启动东晋王朝机制,妄图实现昔日西晋大统一的美梦。
司马睿复兴晋业、开创东晋,依仗的是王敦、王导的力量。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和惠帝、怀帝同一辈分,世袭琅邪王。晋元帝在建康登上皇位,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他身边的人马不多,势单力薄,只能依靠王敦和王导兄弟二人。王导早年跟随司马睿,君臣关系很好。司马睿为琅邪王时就对王导说:“卿是我的萧何。”王导也乐于当这样的忠臣。王敦是王导的堂兄,属于当地的实力人物。因此,元帝草创东晋,就让王敦掌握地方军事,让王导掌握朝廷政务,上下关系顺畅,政权不断得到巩固,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随着东晋的建立和发展,晋元帝与王敦之间逐渐产生了裂痕。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十四日,王敦以讨伐刘隗、刁协等人为名,在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元帝得讯大怒,下令讨伐王敦。这时,建康城内处境最难的要数王导。他每天率领宗族到宫门口请罪,等候发落。元帝开始时对王导有所猜疑,可透过种种事实看到了王导的忠诚,便令人把朝服送还王导,召其进宫,表示完全信任。王敦的兵马从芜湖打到建康,当兵临城下之际,首先占居了石头城。元帝命刁协、刘隗等反攻,想夺回石头城,但都大败而归。大胜的王敦,放纵士卒劫掠财物,皇宫、朝廷里的人奔逃离散。元帝身边只有一位安东将军刘超领兵侍卫。元帝气愤地说:“要我的位子,早点说好了,何必把百姓害得这等模样!”于是,元帝派人向王敦传话:“你若不忘本朝,就此息兵,天下还可以维持。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朕将回到琅邪,为贤人让路。”在无奈的情况下,元帝放走刘隗、刁协,命令百官公卿到石头城拜见王敦,准备被废黜。但王敦没有废黜元帝,只是让元帝徒有其名,而朝中一切事情都由王敦一人作主。
王敦得志以后,越发暴虐傲慢,四方贡献的物品大多送入他的王府,将帅相佐及地方的文武大员,全都出自他的门下。晋元帝司马睿气恨成疾,于闰十一月中去世,年47岁。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明帝。这时的东晋,王敦自驻武昌,遥控朝政,建康仍是王导在那里主事。王敦最终还是在一片讨伐声中病亡,王敦叛变事件终归得到了清算。不过,元帝开创的东晋已大伤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