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031.“刚折柔废”

(2015-05-07 06:59:11)
标签:

文化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原句:太刚则折,太柔则废

【警言读文】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朝廷使者暴胜之,来到渤海郡,听说当地人隽不疑贤明练达,便请来隽不疑讨教如何治理政务问题。这时,隽不疑才说了以下一段话:

原文: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无禄。(《资治通鉴》第21卷)

译文:作为一名官吏,过于刚强就容易折断,过于柔弱就变得无用,只有既展示威严,又施以恩惠,才能建立功业,立身扬名,永远保持上天赐下的福禄。

简释:“太刚则折,太柔则废”,意思是,过于刚强就容易折断,过于柔弱就变得无用。此句所涉及的是“刚折柔废”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做人做事要力求恰到好处,避免走极端。

【读后随笔】

如何处理刚与柔?是个认识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有人感到,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说起来也很难。正因为说不清楚,所以做起来就不那么自觉。人生在世,待人接物,应当说更多的时候是柔,所谓有话好好说,遇事让三分等等,都是常用的柔法。但不是在所有时候、对所有对象这种方法都有效,有的人就是欺软怕硬,好话听不进,厉害一点、强硬一些反倒让他清醒。这就要求在生活中应做到刚柔相济,不能只有一手,而要有两手,但切忌走极端。

历史事实证明:其一,“太刚则折”。一个人刚得过头了,头上长角,浑身长刺,无端训人,动辄骂人,人家一时惹不起你可以躲得起你。但到关键时刻,人家出来说话了,你该落难倒霉了。其二,“太柔则废”。柔顺太过,则会一味宽恕容忍,容易误人子弟,遇事优柔寡断坐失良机,自己也成为被别人看不起的“窝囊废”。

在现代条件下,处事为人究竟是多一些刚,还是多一些柔,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不可无刚,也不可无柔,当刚则刚,当柔则柔,用刚限柔,以柔克刚。但可以肯定地说,刚柔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太刚则折,太柔则废”这句话不会过时。

记得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由此看来,刚柔并济,才是全面的有度的方法。在实践中,以刚制胜者有之,但这种刚是适度的,否则,不可能制胜;以柔成功者也有之,但这种柔也是有度的,否则,也不可能成功。生活就是如此的无情,不论你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它会告诉你:“太刚则折,太柔则废”。

其实,刚柔之道,一方面在于适度,另一方面在于互动。刚与柔,都有自己的度,凡在度内,则刚生其能,柔生其威;一旦过度,则刚不是刚,柔不是柔了。“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大概就是过度所致。同时,刚与柔又是互为作用的。一般地说,刚中有柔,刚是不会折的;柔中有刚,柔也是不会废的。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人们运用刚的方法时,往往是刚而能柔;当人们运用柔的方法时,往往是柔而能刚。最为有意思的是,有时用柔比用刚的还要坚固,这叫做借柔生刚。所以,老子说过这样的话:普天之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可以胜过水了。难怪,在古代史上,大凡明智的帝王常常采用“柔道”来治理国家。《后汉书·光武纪下》中有这样的话:“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