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031.隋开运河
(2015-05-06 06:32:33)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时间:公元584—610年;地点:涿郡(北京)至余杭(杭州);人物:杨坚(隋文帝)、杨广(隋炀帝)
【益世之六读文】
原文一:开皇四年(公元584年):隋主以渭水多沙,深浅不常,漕者苦之,六月,壬子,诏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帅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漕运通利,关内赖之。(《资治通鉴》第176卷)
原文二: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辛亥,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资治通鉴》第180卷)
原文三: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军五百余万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丁男不供,始役妇人。(《资治通鉴》第181卷)
原文四: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资治通鉴》第181卷)
【读后随笔】
大运河,又称京(北京)杭(杭州)大运河,古称涿郡至余杭大运河。它与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国历史上由人力所构建的两大奇迹。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之间的交通与交流有重大意义,是南北政治、经济的纽带,也是南北往来的水上走廊,是一条带有全国性规模的运河,使中国南北首次可以通航。
大运河的形成,是历代努力的结果。然而,在其中用力最多且最具规模效应的是隋代。隋文帝杨坚夺取天下后,首开造运河的先例。当时政治中心设在长安,因人口众多,粮食供应成为严重问题,于是萌发开凿一条运河的想法。开皇四年(公元584年),隋文帝因为渭河多沙,河水深浅不固定,漕运的丁役深以为苦,六月壬子(二十二日),下诏令太子左庶子宇文恺率领民工开凿渠道,引渭水,自新都大兴城向东直到潼关,共三百余里,名叫“广通渠”。以后漕运和通商,关内都依赖它。(以上原文一译意)工程完成后,沟通了关中与关东的漕运,有效地解决了关中粮食供应问题,百姓称广通渠为富民渠。
隋炀帝杨广上台执政,政治中心迁移至洛阳。为保证洛阳的粮食供应,为保证军事战略的便捷,为保证自己巡幸江南的排场,遂以洛阳为中心,下令修建了三个水利大工程。第一个工程是开凿通济渠。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二十一日,炀帝命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征发河南、淮北各郡的百娃前后一百余万人,开辟通济渠。从西苑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又从板渚引黄河水经过荥泽进入汴水,从大梁以东引汴水进入泗水到淮河。(以上原文二译意)通济渠与春秋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相连,经过疏浚邗沟淤塞,直达江都(今江苏扬州),形成了大运河的南段,全长1100公里。
第二个工程是开凿永济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春季,正月,乙巳(初一),炀帝下诏征发黄河以北各军一百多万人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向南到黄河,向北通涿郡。男丁不足,开始役使妇女。(以上原文三译意)永济渠也是以洛阳为起点,在疏浚三国魏所筑的旧渠的基础上,加上利用部分天然河道,南引沁水入黄河,北向直贯涿郡(今北京),全长1000公里。
第三个工程是开凿江南河。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炀帝命令开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长八百余里,宽十余丈,使之可以通行龙舟,并在沿岸设置驿宫、临时停顿处,打算向东巡游会稽。(以上原文四译意)江南河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起点,引长江水经太湖流域,直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入钱塘江全长400多公里。
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构成了大运河。它全长2500公里,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长的运河。隋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便利了江南财物向洛阳、长安的调运,而且对以后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的南北交流和南北物资的调运,得益于大运河,它是唐宋的经济命脉。
隋朝开凿大运河是巩固统一、繁荣经济的重大工程,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由于工程浩大,又是短期完成,劳役过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隋炀帝开凿运河,是他雄心勃勃巩固帝王基业的需要,也是他贪恋江南美景和富庶生活、巡游东都和天下的需要。明代于慎行在《谷山笔尘》中说:隋炀帝“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矣”。有人揭示出一种历史现象:越是能在后世为本民族赢得文化奇迹盛誉的东西,越是在建造时要付出损民的代价;代价越大,盛誉越重。隋炀帝开凿千里运河是这样,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