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018.刘秀“勤劳”皇帝
(2015-03-20 05:48:37)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皇帝之十八读文】
原文:帝每日视朝,昌昃乃罢,数引公卿、郞将讲经论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息,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頣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资治通鉴》第44卷)
译文: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帝生前,每日早晨主持朝会,午后才散,屡屡召见公卿、郞将讲说经书义理,到半夜才睡。皇太子见光武帝辛勤劳苦而不知疲倦,找机会劝谏道:“陛下有夏禹、商汤的圣明,却没有黄帝、老子涵养本性的福分。希望您爱惜身体而頣养精神,重用悠游岁月而自求宁静。”光武帝说:“我自己乐于作这些事,不为此感到劳累!”光武帝虽以武力建立帝业,但到了天下安定之后,却并不重用有功的武将,反而提拔文官。他清醒谨慎地制定国策,大权总揽,审时度势,量力而为,措施得当,所以能使国力恢复到西汉时的强盛,在有生之年实现了天下太平。
简介: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年),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字文叔(行三),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县)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父刘钦,母樊娴都。公元25—57年在位,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史称“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后,好儒任文,以柔治国,促进了经济发展,换来了汉王朝的中兴局面,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一位皇帝。
【读后随笔】
刘秀登极做皇帝,是处于非常时期。此时,西汉已衰亡,王莽以新代汉,托古改制,残酷暴虐,怨声载道,最终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所推翻。但无论是农民起义军,还是割据诸雄,对社会动荡、百姓贫困的现实,都显得束手无策。刘秀毫不犹豫地站立在这个时代之巅,承担起这个历史重任。他不仅统一了天下,而且开创了“恢复前烈,身致太平”的中兴盛世。
刘秀“勤劳不息,乐此不疲”,既是为帝的记录,也是一生的写照。在他的一生中,种过地,打过仗,后来又从政,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种地,是把好手;打仗,是个好兵;当皇帝,是位有为之君。其内在动力,后人多有说法,主要是他的秉性柔顺、肯吃苦,勤劳是他的本色。正因他干啥,都能保持勤劳本色,所以放在哪里就会熠熠发光。
刘秀勤劳务农。刘秀虽是汉室后裔,但长期散失乡间,过着贫困生活。他八岁丧父,由叔父刘良抚养。十三岁时,王莽篡汉后不准刘良在县城为官,日子更加紧巴起来。刘秀常常跟着叔父下田干活,不但对农活一点也不反感,而且一学就会,干得有模有样,从不叫苦叫累。他的哥哥刘縯讥讽他没有出息,只知道摆弄犁头,他也不在乎。二十岁时,他到长安入太学,毕业后工作不好找,就带着知识回乡继续耕田种地,照样摆弄犁头,“勤于稼穑”。由于他耕种讲技术,所以即便旱涝天灾也奈何不了他。
刘秀勤劳从军。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的哥哥刘縯在舂陵(今湖北枣阳),刘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同时起兵反莽复汉。此时的刘秀,全心身地投入武装斗争之中。刚起兵时,同族的许多人由于害怕打仗而不愿意参军,认为还是在家种地为好。刘秀却一反常态,身着汉朝红袍大帽军装,带领一群人招摇过市。人们看到一向温顺儒雅的种地好手刘秀也公然起来造反,打消了害怕心理,纷纷加入武装队伍。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刘秀主动联合各路反莽义军,加入绿林军,在南阳一带连连取得作战胜利。昆阳之战,他亲领骑兵千余人当先锋,冲敌中军地带,为消灭王莽军42万立下了头功。以后,他成了天下最强军队的统帅,仍然站在最前线指挥战斗,直至统一天下。
刘秀勤劳当皇帝。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鄗城(今河北高邑),登台祭告天地群神,当了皇帝。作为东汉开国君主的汉光武帝刘秀,继续不丢“勤劳”本色,夜以继日地致力于以柔治国,建立天下新常态。他的战略主基调是,由武治向文治转变,用柔顺之道规范社会生活。换人、弃武、重农,是汉光武帝的三大法宝。柔顺之道,则把这三大法宝,紧紧联在一起。换人,即用文吏取代战将,在于柔性地转换角色;弃武,即不事屠戮,在于柔性地转变阵地;重农,即发展经济,在于柔性地转移重点。这样做的结果,不是在暴风骤雨中,而是在和风细雨中,使人变了、人的观念变了,随之工作重点也变了。变得更加有利于创业、更加有利于稳定、更加有利于发展。这大概是“中兴”盛世的宝贵经验,也是汉光武帝用勤劳汗水浇灌出来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