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017.“忠言良药”

(2015-03-19 06:27:22)
标签:

文化

笔记

《资治通鉴》

原句: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良)药苦口利于病

【警言读文】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率兵攻占了咸阳,被秦王宫的奢侈华丽所吸引,不想再离开秦王宫。手将樊哙多次规劝,他听不进。军师张良得知后,也批评他做得不对。刘邦听了张良一席话后,便立即离开那里,返回了霸上。张良的一席话是这样说的:

原文: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所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资治通鉴》第9卷)

译文:秦朝因为不施行仁政,所以您才能够来到这里。而为天下铲除残民之贼,应该崇尚俭朴为本。现在刚刚进入秦的都城,就要安享其乐,这即人们所说的”助桀所虐”了。况且真诚的话不太动听却有助于正行,真正的药不太好吃却有利于治病,望您能听取樊哙的劝告!

简释:“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良)药苦口利于病”,意思是,真诚的话不太动听,却有助于正行,真正的药不太好吃,却有利于治病。此句所涉及的是“忠言良药”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要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劝告与批评。

【读后随笔】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早见于《孔子·家语》。此语的正意是,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对端正行为有帮助,好比说真正的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张良借用这句话,是希望刘邦能听取别人真诚的劝告。其实,这里所说的“忠言逆耳”与“良药苦口”,就是不中听、不顺耳的意见。

唐代时,太宗皇帝李世民对逆耳与顺心之言有了切身感受,他说:“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彼难受者,药石之苦喉也;此易从者,鸩毒之甘口也。”意思是说,逆耳的言辞令人难以接受,恭维附和的顺心话容易使人听从。然而那令人难以接受的逆耳言论,正好比治病的药石,虽苦喉咙却利于人恢复健康;这容易听从的恭维附和阿谀之语,犹如杀人的鸩毒,虽甜口舌却能致人死亡。

时至今日,也能看到有一些人,仍不能正确对待批评。他们嘴上欢迎多提批评意见,但听到逆耳的话,心里不舒服,只感到苦口并不认为是良药,更未意识到有利于治病,甚至相反地认为人家是不怀好意,故意作对。在这种情况下,还有谁愿意多提批评意见,只好说些“拜年话”。因此,老缺点、旧错误,总是改不了,对己对事业都不利。所以说,这样的人尤其是领导者很需要潜心领悟:“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也许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说忠言非要“逆耳”?真药又非要“苦口”呢?换言之,就是可不可以把忠言说得顺耳些、将良药下得可口点,这样不是更能增强端正行为、治愈疾病的效果吗?从某一层面上讲,提出这样的质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就言者与药者而言,应该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者,改进方式方法,让忠言少一些“逆耳”、让良药多一份可口,是必要的。但就行者与病者来讲,就要看到忠言与良药一样,“是药总有三分苦”;真正的忠言是正直的话,又往往是一般人不敢讲的“逆耳”话,当然也正是“利于行”的话。对于这样的话,一次、两次不接受,似乎看不出问题,但长此下去,就会变成孤家寡人,害人害己害事业,到头来势必会变得讳疾忌医,无法救药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