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016.河西之治
(2015-03-14 06:32:44)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治世之五读文】
原文:春,正月,以散骑常侍安定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轨至,以宋配、氾泛瑷为谋主,悉讨破之,威著西土。(《资治通鉴》第84卷)
译文: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春季,正月,任命散骑常侍安定人张轨为凉州刺史。张轨因为时势多灾多难,心里有保守占据河西地区的想法,所以要求任职凉州。当时凉州境内盗贼横行,又有鲜卑人劫掠。张轨到凉州后,以宋配、氾瑗为主要谋士,把这些盗贼全部讨平,在河西地区威名昭著。
简况:西晋末,张轨出任河西地方长官。为稳定河西局势,采取了一系列务实而有效的措施,尽忠西晋王朝,讨平敌对势力,笼络凉州大族,兴办教育,恢复经济,安置流民,使河西成为兴盛之地。亦称“河西乐土”。
【读后随笔】
西晋时,“八王之乱”引发天下大混战,其持续时间之长、为祸之烈,令人绝望。其实,此时的百姓是多么的期望和平,多么的期待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安宁“绿洲”。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对河西地区的民众来说,是一个不平凡之年,因为张轨其人来到这里当凉州刺史,开始创造人间奇迹,打造安宁的河西。
河西,汉唐时指现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其治所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河西走廊。河西因受祁连山雪水之赐,素为农业发达地区。晋初,凉州辖八郡,除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外,加上东边的金城郡(今兰州西南),另有西平郡、西郡、西海郡,以后虽有增益,但都在这个地区和附近的湟水流域。
张轨(公元255—314年),字士彦,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出身于儒学世家。他先期到洛阳,深受张华赏识,先后担任太子舍人、散骑常侍、征西军司等职。由于朝廷看中张轨才华出众,准备将他调入京城予以重用,可他看到政局混乱,想避开中原政争的漩涡,却迫切要求到最艰苦的凉州去任职。不久,得到了朝廷的同意和批准。
张轨刚到任时,河西地区并非安宁的“绿洲”,这里有盗匪为虐,有部落叛乱,有百姓怨声载道。针对这种状况,张轨选贤任能,任用宋配、阴充、氾瑗、阴澹为幕僚,联合汉族与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平定盗匪,击垮反叛的鲜卑部落,安宁了社会秩序。有人这样评价:“天下方乱,避难之国惟凉土耳!”
为了发展河西的区域经济和文化,张轨在增加生产投入外,十分注意商贸交往,颁行钱币法规,铸造五铢钱币,促使河西经济开始繁荣,史籍上有这样的说法:“钱遂大行,人赖其利。”同时,他还针对文化落后的现象,征召各郡望族子弟五百人到州治,设立学校,大兴文教,置崇文祭酒,给予较高地位。这样做的结果,既培养了人才,又增强了河西望族的向心力,可谓一举两得。他的治绩传到洛阳,一些有识之士赞口不绝。
张轨还重视本地的城镇建设。凉州的治所姑臧(今甘肃武威)也是武威郡的郡治,匈奴早年就在这里筑城,城形狭长,南北七里,东西只有三里,状如楷形,故而号称卧龙城。针对这一特色,张轨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行开发扩建,使它成了河西的名都。
河西之治,多亏有一支强盛的凉州军。这支军队是西晋朝廷委意张轨组建起来的,它带有浓厚的地方武装特点,颇具战斗力。区域内哪里有乱事、难事,这支军队就出现在哪里,在抗击外来入侵、维持边境稳定、保护民众平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西晋丧乱时,张轨派遣凉州军将领北宫纯等领兵救洛阳,一举击退了敌军。当时京城里的人编了一首歌,用“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类的歌词,赞颂凉州兵作战英勇。
张轨在凉州刺史上任职十三年,于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4年)五月去世,终年六十岁。这时他的官爵是太尉、凉州牧、西平郡公。州郡官职照例不予世袭,但爵位可以继承。可地方人士却推他的儿子代理父亲的职位,以后也得到了晋朝的认可。这样,张氏世袭凉州的局面也就此形成,直到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秦灭凉。从张轨到凉州算起,张氏世袭共九世、七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