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015.“日中月满”
(2015-03-13 06:20:31)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警言读文】
公元前255年,燕国客卿蔡泽劝秦国国相范睢引退。当时,范睢有些想不通。蔡泽运用“日中月满”这段话,加以疏导。范睢听后,便辞去了国相职务。
原文: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进退赢缩,与时变化,圣人之道也。(《资治通鉴》第6卷)
译文:俗话说:“太阳升到中午就要偏斜而西,月亮圆满了即会渐见亏缺。”进退伸缩,随时势的变化而加以调整适应,这是圣人的法则。
简释:“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意思是,太阳升到中午就要偏斜而西,月亮圆满了即会渐见亏缺。此句所涉及的是“日中月满”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比喻任何进退都要适时适度。
【读后随笔】
用“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来说明官场上的进退问题,也是颇为恰当的。一些人认为,只要步入官场,似乎只有进没有退,退是不正常、不光彩的事。其实,亦不尽然。退与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退,便没有进,任何事物有进也有退,太阳不能只出不落,月亮也不能只圆不缺。对于一个人的进退,关键要与时俱变,逆势而进未必是好事,顺势而退又未必是坏事。
《庄子·逍遥游》中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日月都出来了,烛火就该熄灭了,这就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因此说来,人亦贵有自退之勇。一个人为社会出了力,尽了责,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应该将接力棒传给别人,这是符合运动规则的。否则,“日中”不移、“月满”不亏,就违背了自然规律。人生以进为荣、以退为耻的观念是片面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前人让后人。该退就退,该让就让,做事物发展的促进者,亦当称为勇者。
对功成身退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从盈满的角度进行过论述,这与“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是相一致的。《老子》中有言道:“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意思是说,保持这个“度”的人,他不要求圆满;正因为不要求圆满,所以能隐去不足而取得新的成功。老子认为,无论自然万物的生长,还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都是天道自然无为的结果,所以人根本无功可居。因为物壮则老、木强则折、人刚则亡,所以人要保全自己的身心性命就要尽量节制自己,不让自身发展到极致。老子提出,人应以水为榜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看来,宇宙间如果没有水,则万物枯死,人也不能生存。可是水没有因为自己功劳大而居功自傲,却常常处于低下的地方。作为人,在功成之后,更要保持一定的度,自觉地身退,不要过于追求“盈”,还是那句话:“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否则,就可能导致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