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008.废晋立宋
(2015-02-18 05:03:23)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更世八读文】
原文:甲子,帝逊于琅邪第,百官拜辞,秘书监徐广流涕哀恸。丁卯,王为坛于南郊,即皇帝位。礼毕,自石头备法驾入建康宫。徐广又悲感流涕,侍中谢晦谓之曰:“徐公得无小过!”广曰:“君为宋朝佐命,身为晋室遗老,悲欢之事,固不可同。”(《资治通鉴》第119卷)
译文: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六月,甲子(十一日),晋恭帝司马德文让位,回到了琅邪旧邸,百官叩拜辞别,秘书监徐广痛哭流涕,不胜哀恸。丁卯(十四日),宋王刘裕在南郊设坛,即皇帝位。典礼结束后,刘裕乘皇帝的车驾从石头城进入建康宫。徐广又悲痛不止,侍中谢晦对他说:“徐公如此有点过分了吧!”徐广说:“您是宋朝佐命大臣,我是晋室遗老,悲欢之情,当然各不相同。”
简况:从晋朝到南朝。公元420年,宋王刘裕废东晋即皇帝位,国号大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也称刘宋。由此晋朝灭亡,南朝开始。此间,北魏统一北方后建立自己的政权,称之为北朝。南朝依次经历宋、齐、梁、陈;北朝依次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与北朝长期对峙,故称南北朝。南北朝历时到隋灭陈止。
【读后随笔】
刘裕建立刘宋,是历史进程中有影响的大事。它一方面宣告了东晋到此结束,另一方面标志着南朝从此开始。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于刘裕等人来说,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而对于东晋灭亡者来说,自然是十分痛苦的事情。“悲欢之事,固不可同”。然而,历史是无情的,不论是悲还是欢,该结束的就得结束,该开始的就得开始,谁也无法阻挡。
刘裕出身破落的低级士族。他生于士族之家,早年丧父,家境贫寒,饱尝过砍柴捕鱼、耕田卖席等艰辛。之后,离家走上了从军从政之路。在他39岁时,投身刘牢之军队,英勇善战,成为“风骨不俗”的将才;42岁时,领兵击败桓玄部队,成为东晋北府兵的将领;45岁时,入京辅政,灭南燕、收巴蜀,其声望无人相比;50岁后,平定江南、攻伐北地,出兵关中、消灭后秦,官至相国,封为宋王。
刘裕原先是东晋的恢复者。元兴元年(公元402年),荆州都督桓玄造反,占领了建康(今江苏南京),掌握朝政。第二年,桓玄正式即皇帝位,国号楚。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东晋大势已去,几乎面临灭亡。然而,就在危亡之际,北府兵将领刘裕却起兵救亡,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大家推举刘裕为征讨桓玄的盟主,刘裕领兵很快打败了桓玄的军队,攻克了建康,挽救了东晋王朝。刘裕因功高被任为扬州剌史、录尚书事,总掌朝中政务。
刘裕后来成为东晋的取代者。消灭桓氏之后,刘裕下一个目标就是取代司马氏。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刘裕开始了十多年的南征北伐。他先后除掉刘毅等敌对势力,镇压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又灭掉了南燕和后秦,把东晋领土扩大到黄河南岸。经过这样的苦心经营,刘裕已感到羽翼丰满,便着手改朝换代了。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六月,东晋太尉刘裕接受了相国、宋公、九锡之命。第二年,刘裕进爵为王,加殊礼,冕有十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银车、驾六马、备五时副车等。这时,刘裕已年过56岁,感到再不能等待了。于是刘裕废晋做了皇帝,建都建康,南朝开始。南朝初期疆域很大,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为界,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今云南,南以今越南横山与林邑接壤,东、东南抵海。刘宋王朝于公元478年被南齐所代,共历了八帝,六十年。南朝在刘宋之后,又经历了齐、梁、陈三代,于公元589年被隋灭亡,共历169年。
有南朝,亦有北朝,合称南北朝。北朝始于北魏的统治者拓跋焘统一北方,并以自己的实力与江南的刘宋政权抗衡。南北朝之间有过几次较大的战争。北方统一时,力量超过南方。由于北方有强大的骑兵,可以长驱直入瓜步(今江苏六合县南瓜埠),但无法克服长江天堑,又不能攻克在城邑固守的宋军,加之后方受到威胁,也只饮马长江,无功而还。拓跋焘死后,北优于南的形势随之消失。当北方分裂时,力量就低于南方。北朝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历时150多年。
南北朝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经过七国争雄、三国鼎立之后,却出现南北并存、一国两朝现象。且这种现象,持续近170年之久。在170年间,人们看到的是战争、交锋、兼并和统一,似乎只是天下大混乱、社会大分裂、经济文化大止步。奇怪的是,在这期间也出现了民族的大融合、经济的再起步、文化的新成就。由此看来,南北两朝并存所造成的负面效果不可否定,但在一定条件下、某种间隙中,也会带来积极效应。统一北方的战争,对少数民族的融合和团结起了促进作用。南方经过停战期间的经济恢复和改革,出现了小康局面。南北朝文化科学颇为活跃,在文学上,诗、赋、文成就很高;在科技方面,出现科学家祖冲之、农科名著《齐民要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