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007.三分归晋
(2015-02-15 00:31:54)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更世七读文】
原文:十二月,壬戌,魏帝禅位于晋;甲子,出舍于金墉城。太傅司马孚拜辞,执帝手,流涕歔欷不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丙寅,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丁卯,奉魏帝为陈留王,即宫于邺。优崇之礼,皆仿魏初故事。魏氏诸王皆降为侯。(《资治通鉴》第79卷)
译文: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十二月,壬戌(十二日),魏元帝把皇帝位禅让给晋王;甲子(十四日),魏元帝搬到金墉城居住。太傅司马孚与魏元帝辞别,拉着魏元帝的手,流泪叹息不止,说:“我到死的那一天,仍然是大魏真正的臣子。”丙寅(十六日),晋王司马炎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泰始。丁卯(十七日),尊奉魏元帝为陈留王,宫室安排在邺城。优厚高贵的礼制待遇,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魏宗室诸王都降为侯。
简况:从三国到晋朝。公元265年底,晋王司马炎仿效曹丕代汉的做法,接受了魏元帝曹奂的禅让,登上皇帝大位。这一禅让事件,标志着三国分立局面行将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了晋王朝时代。晋王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史称西晋。
【读后随笔】
“三分归晋”指的是魏、蜀、吴三国最终被西晋统一了。或许是分久必合的规律作用,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分归合、乱至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先是东汉末年统一的政权分裂为魏、蜀、吴三国;然后是分裂的魏、蜀、吴三国由西晋政权来统一。奇怪的是,三国君主都有统一的愿望,但都未如愿以偿,却被第四者达到了统一之目的。历史就是如此无情,既没有偏袒曹氏,也没有偏袒刘氏和吴氏,却把幸运之神降临给了后起之秀的司马氏。晋王朝的首位皇帝是司马懿的第三代司马炎。
司马懿是晋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当政时,为争取世家豪族的支持,曾征聘地方名士出来做官。曹操起用河内名门士族的司马懿,但未加以重用。到曹丕即位时,司马懿成了朝廷重臣。曹丕死后,司马懿受命辅佐明帝曹叡。司马懿统帅劲师北伐西征,在战争中逐渐掌握了军事大权,并培植起自己的势力。魏明帝死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让出高官厚位并称病在家,暗中却让儿子司马师夺取统领京师禁卫军的重要兵权。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魏皇帝祭扫高平陵之机,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并派兵分别占据曹氏营地。司马懿亲自控制洛阳,立即发布诏书,逼迫大将军曹爽交出兵权,接着处死曹爽及其家族党羽,独揽朝政。后来,司马懿与司马昭父子俩又陆续镇压各种军事叛乱,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司马懿死后,司马昭继续掌控曹魏朝政。
魏灭蜀之战是司马昭主导指挥的。蜀汉自诸葛亮死后,国势日衰。汉主刘禅昏庸无能,政治腐败。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独揽朝政的魏大将军司马昭决意灭蜀,这一年八月,他指挥魏军,兵分三路出战:征西将军邓艾率军3万余人,牵制姜维所率蜀军主力;雍州剌史诸葛绪率军3万人,断姜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万余人,攻取汉中。当邓艾兵临城下时,蜀都一片混乱,汉主刘禅吓得六神无主,只好用投降来寻得一条活路。于是,汉主刘禅等人奉着御玺向邓艾投降。刘禅的投降,标志着蜀汉的灭亡,意味着三国分立只剩下二国了。
魏灭蜀后,司马氏集团的势力更加强大,以曹奂为皇帝的曹氏势力已经削弱到不再产生任何影响。于是,司马昭加紧准备推翻曹魏政权,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三月,司马昭以皇帝名义给自己晋爵为晋王,并将他的王妃称后,世子称为太子,和皇帝的待遇一样。就在积极筹措篡位之际,司马昭突然中风而死。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继承父位,仍然牢牢地掌握着魏国大权,直至弃魏立晋,建立司马氏王朝,史称西晋。
西晋的建立,吴国还未消灭。晋武帝司马炎称帝14年之后,在群臣的催促下,开始发兵灭吴。这就是历史上的晋灭吴之战。这场战争,是三国时期最后一次大战,也是“三分归晋”的最后一场战争。当时的吴主孙皓专横残暴,唯我独尊,朝政黑暗,人心涣散。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最后定下决心,发兵20余万,分六路大举攻吴,次年(公元280年)三月,西晋军进入吴都,灭亡了孙吴。至此,长期分裂局面宣告结束,三国归于统一。
三国归晋后,西晋政权变得极度腐败,司马炎死,晋惠帝司马衷继位,难以掌控朝政大权,西晋在历四帝、52年后走向了灭亡。次年(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马睿不甘心这种灭亡,在王导的主谋下,出镇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改元称建武元年,史称东晋。东晋王朝共历十一帝、1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