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006.三国分立
(2015-02-12 06:03:05)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更世六读文】
原文:冬,十月,乙卯,汉帝告祠高庙,使行卿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绍册,禅位于魏。王三上书辞让,乃为坛于繁阳,辛未,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燎祭天地、岳渎,改元,大赦。(《资治通鉴》第69卷)
译文: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冬季,十月,乙卯(十三日),汉献帝在高祖庙祭祀,报告列祖列宗,派代理御史大夫张音带着符节,捧着皇帝玺绶及诏书,要让位给魏王曹丕。曹丕三次上书推辞,然后在繁阳筑起高坛,辛未(二十九日),登坛受皇帝玺绶,即皇帝位,燃起大火祭祀天地、山川,更改年号,大赦全国。
简况:从东汉到三国。黄巾起义后,各地割据势力迅速发展,东汉名存实亡。当时的形势是,天下分裂,战火纷飞。从汉“禅位于魏”,到魏“即皇帝位”,这一禅一即表明,东汉已彻底灭亡,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三国分立,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起,到公元280年吴亡止,共历61年。
【读后随笔】
三国分立前,在中原地区,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正进行着频繁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此时,孙策占据了江东,刘表占据了荆州,刘璋割据益州,凉州为韩遂、马腾占有,公孙度盘据辽东。经过长期的混战、兼并,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孙策渡江作战平定了江东。当曹操在进行统一北方战争时,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基业,巩固江东势力;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屯兵新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20多万大军南下攻打荆州。当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已死,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投靠刘表的刘备不得不率领部下退守夏口。曹操顺江东而下追击刘备,直逼夏口,并威胁孙权。刘备派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共同抵抗曹操。在曹操强大兵力的威胁下,孙权采纳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定联刘抗曹。于是,引发了赤壁之战。
赤壁战中,孙、刘联军不到5万,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曹军远道而来,行军疲惫,兼之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又不习惯水战,特别是曹操骄傲轻敌,轻信周瑜部下黄盖的诈降。黄盖带领10艘大船,船上装着浇上油的枯柴干草,外边盖上帷幕,插上约定投降的牙形青龙旗,又在大船的后边拴上灵活的小船,向曹操投降。在离曹操军营二里的地方,黄盖命令大船上的士兵放火,冲向曹军水寨,然后跃上小船退走。这时正刮着东南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曹操的战船和水寨被烧,火势还延烧到江岸上的曹军大营。孙刘联军集中精锐水军乘势猛攻,曹军全线崩溃。赤壁之战,终以孙刘联军的胜利和曹操的失败而结束。
赤壁战后,曹操被迫退回中原,南北相持的局面形成。曹操北归以后,向关中、陇西发展势力,把统一的范围扩及整个北方。刘备占据荆州的部分地区,并以它为根据地向西进兵取得益州。孙权继续巩固在江东的统治,并向岭南地区扩张。尔后,曹、刘、吴各自称帝立国,三国分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魏国。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在北方建立魏国,亦称曹魏。占有今淮河两岸以北的中原地区和秦岭以北的关中、陇右、河西地区,西包新疆,东抵朝鲜半岛西北部。魏国是曹操创立的。他虽然没有称帝,但曹魏的强大,曹操功不可没。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在与吴、蜀争雄中并没有什么佳绩可言,以后曹氏政权基本进入衰弱时期。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政权全归司马懿掌握。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代魏称晋,魏亡。共历五帝,四十六年。
蜀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在四川建立蜀国。蜀地传言汉献帝已遇害,属下群臣纷纷上书,请求刘备称皇帝。这一年四月六日,汉中王刘备在成都西北的武担山之南登基称帝,改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蜀国,亦称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的大部分,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流域的一部分。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刘备死,后主刘禅继位。汉后主虽然不作为,但有诸葛亮的辅佐,蜀汉的国力、军力仍然很强。诸葛亮死后,蜀汉日趋衰退,直至灭亡。蜀国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吴国。太和三年(公元229 年)孙权又在江东建立吴国。这一年四月十三日,吴王孙权即皇帝位,改年号为黄龙。吴国,亦称孙吴、东吴,占有今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孙权统治吴国五十三年,政治上残虐,但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水军主力在长江,航海规模很大,几次宏大的舰队出海,气势壮观。孙权死后,吴氏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到孙皓继位,孙吴事实上不能再存在了。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东吴被灭。吴国共历四帝,五十九年。
在三国鼎立的形势下,魏、蜀、吴之间的战争仍然不断。有魏吴两国争夺淮南之战、魏蜀两国争夺汉中之战、吴蜀魏三国争夺荆州之战等。但三国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各自图强,社会比较安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大大加强,这为以后的统一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