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005.“山河之固”

(2015-02-11 05:57:43)
标签:

文化

笔记

《资治通鉴》

原句: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警言读文】

公元前387年,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与将军吴起有一番对话,魏武侯听了吴起的答话后连声说对。下面就是其中的一段记载:

原文: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资治通鉴》第1卷)

译文: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对吴起说:“多么美丽而险要的山河呀,这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

简释:“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其意是,社稷江山的巩固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此句所说的是“山河之固”问题。它的后来用意是,发展事业务必关注德治。

【读后随笔】

吴起对“山河之固”的看法,令人深醒。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固我山河,主要在实行德政。所谓德政,就是修明政治,以仁义治国。他说,过去的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泽,因为不注意道德仁义修养,被夏禹消灭了;夏桀的地盘,左面有黄河济水,右面有泰华山,南面有伊阙山,北面有羊肠阪,由于治国不行仁义,夏桀被商汤王所放逐;商纣的国土,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北边,黄河流经南边,因为施政不行仁德,纣王被周武王所杀。由此,他认为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其见解是高明的。《左传·宣三年》中,在谈论国家时也有相同的话,叫做:“在德不在鼎。”鼎:九鼎。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成汤迁之于商邑,周武王迁之于洛邑,秦攻西周,取九鼎沉于泗水。这就是说,九鼎没有了不等于国家没有了,国家如何,在于有无道德,不在于有没有九鼎。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这大概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对德的经典评述。其实,对江山之固首先在德的认识,不要说政治家对此深有感悟,就是有作为的军事家也常常在谋略中强调“仁民修德”。史载文王《六韬》中,不论文韬还是武韬,“仁德”多处可见。“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生天下者,天下者德之”等等。

不可否认, “山河之固”与地理环境的险峻有重要关系,但切不可因此而高枕无忧。事实表明,一个国家的山河被外敌所破碎,往往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的统治不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自然会败天下。从一定意义上说,“德政”可以得人心,也可以凝聚人心。记得《菜根谭·总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德立行成了,论不得人之贵贱、家之贫富、分之尊卑,自然上下格心,大小指象。”把道德的事做好了就不必谈论到人出身的贵贱、家庭的贫富、个人身份的尊卑,自然上下都能做到正心,大人小孩都能听从指挥。这种“德政”所形成的力量,是什么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

历史告诉人们,封建统治者要真正施行“德政”,是不可能的,但公然违背这一点又行不通。他们知道,公然违背就难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因而,封建统治者施行“德政”是有限度的,有时甚至是很虚伪的,一旦触及其根本利益,就会变得凶残起来,就要做不仁不义不德之事。不过,不论封建统治者如何实施统治,“若崇善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这条古训,仍在显示其效应:高尚的道德,可以产生康泰;低劣的品格,会带来倾覆。

孔子说:“为政以德。”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会凝聚各种力量。在现代条件下,“山河之固”,也不只是依赖于地理位置的险峻,它需要发展经济、强大军力,需要建设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更需要坚持以德治国。当然,必须明确今日固我山河的基础在发展经济、强大军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以德治国就会成为空谈,到头来还会挨饿挨打。明确这个基础并不是排斥以德治国,相反是为了更好地施行以德治国。我们不能片面地夸大或缩小道德的社会作用,只是给予道德在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应有的地位,使它与法治一起,共同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样,一个国家才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永居不败之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