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003.“才资德帅”

(2015-02-05 06:36:52)
标签:

文化

笔记

《资治通鉴》

原句: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警言读文】

春秋末,晋国卿大夫智宣子,不听族人智果的劝告,非要立诸子中的智瑶为继承人。智宣子主要是看中了瑶的才,而忽视了瑶的德。瑶与诸兄相比,有五长一短,五长是:仪表堂堂、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言善辩、坚毅果敢;唯一短处是:居心不仁。瑶当政后,果然以自己的长处做不仁之事,很快被人杀死,家族被斩尽,只有智果改姓得以幸免。司马光针对“智伯之亡”作了一番才与德的评述。下面就是关于才与德的“臣光曰”。

原文:智伯之亡,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资治通鉴》第1卷)

译文:智瑶的灭亡,在于他多才少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敢,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资本;德,是才的中心统帅。湖北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箭簇,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河南棠溪地方出产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标准,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就会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如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还有所限度,好像小狗咬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勇猛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为害之大可想而知了!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尊敬的人往往敬而远之,对喜爱的人往往宠信专任,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真是举不胜举,又何止智瑶一个人。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慎地考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就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

简释:“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其意是,才是德的辅助资本,德是才的中心统帅。此句简称为“才资德帅”。它的后来用意是,正确认识、处理才与德的关系。

【读后随笔】

这篇“臣光曰”,可谓赏心悦目。它从治国治家选人用人出发,围绕才与德展开,大声疾呼:“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其说理精妙充分,其语言简洁明快,其气势激奋昂扬,足以明君、警世。

“才资德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主线。司马光把才与德之间的联系概括为“资”与“帅”,是一种尝试、一种探求,的确令人深思。从开头智瑶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不讲德而酿成的悲剧。到结尾纵观历史,这种悲剧并没有停演,“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致于颠覆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真正认清和把握“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这个问题。

讲德,是根本问题,因而将它摆在“帅”的位置上,不足为过。不仅要这样摆,而且还要见诸于行动。《荀子·劝学》中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所说的意思很明确,一生一世要端正自己的德行操守,有德行操守才有坚定的意志,有意志坚定才能应付外界事物的变化。那么,如何自觉地去把握“德帅”与“才资”的关系?司马光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也有不少新颖的语句。

“主次”。才与德异,世俗莫之能辨。德与才是主次两个方面的问题,历代有不少主政者因为分辨不清主次,所以看偏了人,用错了人。司马光一开言就提出应从主次分清德与才,可谓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清末名臣曾国藩对司马光的看法给予高度评价,并进一步阐发德与才是主位与次位、水源与波澜、树根与枝叶的关系。他说:“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按照他的观点,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

“竹金”。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湖北云梦那个地方的竹子,河南棠溪那个地方的铜材,它们都著称于天下。有人想得到它,甚至想拥有它。因为在战火纷飞的古代,竹可以做箭,铜可以造甲。然而,殊不知竹不是箭、铜不是甲,如果不经过加工、熔炼,再美的竹子不能成为箭,再好的铜材不能成为甲。于是,引出一个更深的道理:要善于看人、用人。显然,司马光的本意,不是以竹说竹、以金谈金,而是以“竹金”论人。选人,要看其外,更要看其内,经过矫正锻炼,变化得如何。人才,要观其才,更要观其德,经过实践考验,其品质如何。只看外表不看内在,只观其才不观其德,一旦用了,就容易出问题,甚至出“颠覆”之大患。这大概就是“云梦之竹,棠溪之金”,给选人用人者的启示吧!

“多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司马光认为,选人用人要在“才为辅、德为帅”的前提下,以才德的多少来量化:多才多德为“圣人”,少才少德为“愚人”,少才多德为“君子”,多才少德为“小人”。在他看来,如果实在选不到“圣人”和“君子”这两种人,宁可用“愚人”,也不要用“小人”。因为“愚人”做不了好事,但做了坏事容易纠正;“小人”不愿做好事,但做了坏事却难以制服。这种看法虽有某些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先后”。知所先后,何失足患。任人一定要先察其德,后观其才。这不只是一般程序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帅与辅的问题。有些人,对有德的人往往敬而远之,而对有才的人往往宠信专任,是因为他们把“德先才后”的顺序颠倒了;还有一些察人选人者,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是因为他们头脑中根本没有“德先才后”的意识。所以司马光说:“知所先后,又何失之足患哉!”一个好的领导者,真正知道了择人的先后,就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