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002.秦灭六国

(2015-01-31 06:46:17)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更世二读文】

原文: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资治通鉴》第2卷)

译文:现在秦国在您的贤明领导下,国势渐强;而魏国去年大败于齐国,各国都背弃了与它的盟约,我们可以乘此机会伐魏。魏国无法抵抗,只能向东迁徙。那时秦国据有黄河、崤山的险要,向东可以征服诸侯各国,这样就奠定了称王称霸的宏伟大业。

简况:从战国到秦朝。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自从公元前340年,商鞅向秦孝公提出“东乡以制诸侯”的建言后,秦国历代君主都在为统一天下而进行战争。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终于消灭了魏、韩、赵、楚、齐、燕六国,从而结束战国而进入秦王朝时期。

【读后随笔】

东向出兵以攻灭各诸侯国,完成帝王统一天下的大业。这是一幅宏大的战略蓝图!在军事斗争中,没有战略的军队,是没有方向的军队;没有方向的军队,必然为失败的军队。相反,有战略的军队,只要不懈的努力,成功总是有希望的。面对魏、韩、赵、楚、齐、燕六强并存威胁的严峻形势,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在这140年间,不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在始终不渝地为实现自己的战略蓝图而进行战争。因而,无畏流血,迎难而上,不断地破解难题,不断地获得好的战果。

魏、赵、韩、齐、秦、楚、燕七国争雄,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七国各自改革图强,在客观上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比春秋时期有很高的增长。周天子代表旧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他虽名为天下共主,局处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及其附近数县之地,实际上起不了什么作用。而七国各自为政、各霸一方,展开着既复杂又激烈的争夺战。

魏国在秦孝公以前,是天下最强的诸侯国。魏都安邑,逼近秦国,为秦之心腹大患,非魏灭秦,即秦灭魏。公元前340年商鞅大破魏军,魏惠王弃安邑迁都大梁。前332年(秦惠文王六年),魏献阴晋(今陕西华阴县)。前331年,秦大败魏兵,斩首八万;次年魏献黄河西岸地求和。前329年,秦兵渡河取魏汾阴皮氏(今山西河津县西)。前328年,魏献上郡十五县。秦既得河西全部魏地,黄河天险在秦掌握。从此秦国不断攻夺河东魏、赵两国的土地,主力则出函谷关进攻韩国。

当秦、魏两个强国连年战争的时候,其他诸侯国都害怕起来,不知如何抵御秦国。洛阳策士苏秦以合纵之策,游说各国“合纵”对付秦国,即“合六国以攻一强”,此时的六国土地比秦大五倍,兵力大十倍。六国如果能真正“合纵”,秦国的“帝王之业”将会化为泡影。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秦国用魏人张仪为相,以“连横”之策,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加以反制和破解。由于六国相互间存在着许多矛盾,各方都想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因而纵约极不稳固。秦国便利用这些矛盾,及时运用打压、利诱、威胁等手段,积极分化合纵力量,予以各个击破,不断扩张秦国地盘,削弱六国军力。公元前318年,第一次六国合纵被秦国摧毁了。以后的几次合纵,也都常常无功而终。这样,打得韩、魏献地求和,不敢合纵抗秦,秦移师主力南向击楚。楚怀王发兵抗秦,大败,死甲士八万,失汉中郡。公元前277年,秦又夺楚巫郡、黔中郡,曾号称兵力百万的楚国,此时仅有兵力十余万人,国力衰弱得不能再振。赵国是北方强国,秦移主力加以打击。公元前260年,秦发动长平之战,围剿赵兵。赵在这场战争中折兵40多万,其实力几乎殆尽。此时的六国中,已经没有一个能与秦国单独抗衡的,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渐渐成熟。

秦国到秦王嬴政(秦始皇)这一代,又经过十年的兼并战争,终于彻底翦灭魏、赵、韩、齐、楚、燕六国。公元前230年,秦国最先消灭了国势最弱的韩国,俘获韩国国君韩安,并在其土地上设置了颍川郡。公元前228年秦大破赵军,赵成为第二个被灭的诸侯国。公元前225年3月,魏国都大梁城垣塌毁,魏王魏假投降,被正在征伐魏国的秦军所杀,为此灭掉了魏国。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俘虏了楚国国君,将楚地设置为秦国一个郡。公元前222年,秦派王贲率兵进攻辽东,消灭了燕国,俘获了燕国君姬喜。最后一个目标是齐国,秦军于公元前221年突然攻入齐都城临淄,齐国国民中没有敢于抵抗的,齐王也很快投降了。至此,终于现实了“东乡以制诸侯”的秦国梦。

秦灭六国的重大意义在于,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新的一页。秦王朝的建立,中国开始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