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002.“微而成著”
(2015-02-02 06:16:07)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为著
【警言读文】
《资治通鉴》首卷开篇之中记载,卫国国君期待孔子为他处理朝政大事。孔子提出要从名位、马饰这样的小事、小器物抓起。理由是,名位、器物虽小,但一旦紊乱,国家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由此司马光引出微著之变的一番感慨:
原文: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为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资治通鉴》第1卷)
译文: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成显著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只能等弊端闹大了才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全力,也难以成功。
简释:“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为著微”,其意是,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成显著的。此句可简化为“微而成著”。它的后来用意是,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
【读后随笔】
“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为著”,说的是任何事物都是从微小逐渐演变成显著的。此句,一则揭示出微与著之间的内在互动;二则揭示出事物与微著之间的有机联系。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正确处理微变与著变的关系,强化“微而成著”观念。
“微而成著”,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而这种运动通常采用微变状态和著变状态。当事物运动在微变状态时,它只有数量上的变化,没有性质上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事物运动到著变状态时,它已由微变发展到一定的至高点,向着质变迈进,所以显出较为活跃激烈的面貌。事物总是不断地由微至著发展变化,微变是著变之因,没有微变,就没有著变;著变是微变之果,没有著变,微变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微变与著变相互转化,螺旋往复,乃至无穷。这种由微到著的变化过程,宏观世界是这样,微观世界也是这样;物质世界是这样,精神世界也是这样。
用“微而成著”的观点去做事。事业上的成功者,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做事不贪大,善于从“小事”做起。有道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谓“平地”、“足下”,就是不要好高骛远,应该从现实的基础入手,从细微做起。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事业有成者,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因而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用“微而成著”的观点去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不会做人难以成事。做人,要做高尚的、有道德的人。培育高尚人品,靠平时养成,点滴做好。与事物的发展一样,人的成功与进步,也总是与“细节”、“小事”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防微杜渐历来为人所看重和运用。晋·韦叟《启谏冉闵》中云:“请诛屏降胡,去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宋·范仲淹《上相府书》中曰:“今天下久平,修理政教,制作礼乐,以防微杜渐者道也。”鲁迅《彷徨·高老夫子》中说:“兄弟以为振兴女学是顺应世界的潮流,但一不得当,即易流于偏,所以天曹不喜,也许不过是防微杜渐的意思。”
用“微而成著”的观点去做官。做官,要先做人、真做事,同时还要善做组织领导工作。“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做官重治微”,这是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一般地说,领导艺术与质量,就在“细微”之中。《吕氏春秋·察微》说:“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大凡治理国家,最上等的是洞察事情的开端,其次是预见到事情的结局,再次是随着事情的发展而了解它。这三样都做不到,国家一定危险,自身一定困窘。从“太上知始”出发,“救著”乎?“治微”乎?领导者应该是,有著而救,完全必要;待著而救,切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以治微而防著、以防微而杜渐。
今天的为官者,还应该主动担负起帮助教育他人的责任。其实,履行这种职责,也有一个讲究“治微”的问题。一般地说,帮助教育他人应以思想疏导为主,而思想疏导只有不忽视小问题,过细地做工作,才有可能达到其目的。在一些队伍里,大的思想问题总是少数的,小的思想问题则是经常产生的。应该说,个别较大思想问题的出现,不是瞬间从天而降,而属小问题逐渐演变而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小的思想问题,不要静止地看它小,如若不及时解决,就可能生成大问题,“小洞不补,大了吃苦”。因此,领导者把思想工作的功夫下在治微上,比下在救著上,要主动得多、高明得多。无数事实证明了这样一点:治微“用力寡而功多”;救著则“竭力而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