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74.太原之战与不失敌败
(2015-01-01 06:37:04)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例摘读】
原文:思明围太原,月余不下,乃选骁锐为游兵,戒之曰:“我攻其北则汝潜趣其南,攻东则趣西,有隙则乘之。”而光弼军令严整,虽寇所不至,警逻未尝少懈,贼不得入。光弼购募军中,苟有小技,皆取之,随能使之,人尽其用,得安边军钱工三,善穿地道。贼于城下仰而侮詈,光弼遣人从地道中曳其足而入,临城斩之。自是贼行皆视地。贼为梯冲、土山以攻城,光弼为地道以迎之,近城辄陷。贼初逼城急,光弼作大炮,飞巨石,一发辄毙二十余人。贼死者什二三,乃退营于数十步外,围守益固。光弼遣人诈与贼约,刻日出降,贼喜,不为备。光弼使穿地道周贼营中,搘之以木。至期,光弼勒兵在城上,遣裨将将数千人出,如降服,贼皆属目。俄而营中地陷,死者千余人,贼众惊乱,官兵鼓噪乘之,俘斩万计。会安禄山死,庆绪使思明归守范阳,留蔡希德等围太原。(《资治通鉴》第119卷)
译文:史思明围攻太原一个多月,还未攻下,于是挑选了一批骁勇善战的精兵,作为流动作战的军队,告诫他们说:“我率兵攻打城北时,你们就暗中往城南;攻打城东时,你们就向城西,见到有机可乘时就进攻。”但因为李光弼军令严整,使叛军没有攻打的地方,巡逻的士卒也十分警惕,未曾大意,所以叛军攻不进城。李光弼在军中征募人才,只要是有小技艺的人都被选中,根据能力予以使用,所以人尽其才。李光弼得到安边军的三个铸钱工匠,他们善于挖掘地道。叛军士卒站在城下的抬头辱骂,李光弼就派人从地道中拉住叫骂人的脚,拽入城中,在城墙上杀掉。从此叛军士卒行走时都看着地。叛军又制作云梯和土山作为攻城的器具,李光弼就挖地道以迎战,所以这些器具在临近城时都陷入地中。叛军起初攻城急迫,李光弼就作了大炮,发射大石,一发打死二十多人。叛军在攻城中战死了十分之二三,于是就退营到城墙数十步以外,死死地把城围住。李光弼又派人假装与叛军相约,定好日子出城投降,叛军大为欢喜,不加防备。而李光弼却让士卒在叛军的营地周围挖地道,然后用木头顶住。到了约好的投降日期,李光弼率兵站在城上,派遣裨将率领数千人出城,假装投降,叛军都一心站着观看。忽然营中地面塌陷,死了一千余人,叛军顿时惊慌散乱,官军乘机擂鼓呼喊,出城袭击,俘虏叛军一万多人。这时恰逢安禄山死去,安庆绪命令史思明归守范阳,留下蔡希德等人继续围攻太原。
公元757年,安禄山叛军大将史思明率一批骁勇善战的精兵围攻太原(今太原西南)。太原城内的唐将李光弼暂不出战,只是严密防守,使叛军无法进城。同时,李光弼还在城内招募人才,挖掘地道,把敌人拉入地道,消灭他们;制做大炮,发射大石,打死敌人;让敌营塌陷,制造惊乱,出兵袭击敌军,打得叛军毫无办法。
【兵法浅析】
孙子在《形篇》中说:“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善于打仗的人,在确保自己不败的前提下,也不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
在太原作战中,唐将李光弼就是使用“不失敌败”的战法。战争中的一般规律是“强攻弱守”,也是古代作战中通用的兵法。在强大的史思明叛军进攻面前,李光弼选择了“弱守”的战法,但他在“弱守”中不是消极防守,而是积极防守,一方面是挖地道、构筑防御工事,自觉地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制作石炮、派人出城袭击,主动去打击敌人。由于防守坚固,不断出击,使史思明显得十分无奈,始终无法破城,只好收兵归营,将围攻太原的任务留给别人。
“不失敌败”,就是不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历代兵家主张“慎战”而不“畏战”,也就是,既不要随意开战,也不要放过任何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所以,善战者在力量弱小时,就不得不采取防御作战的形式,来加以保存自己,但防御不是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创造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抓住战机,立即由防御转入进攻,力求战而胜之。
【读后随笔】
“不失敌败”实际是军事上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见机而战。高技术条件下的两军对峙,一般是强者攻、弱者守。而对弱者来说,尽管无力主动向强者发起进攻,但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击败强者的机会,做一个“善战者”。
世界上到处充满辩证法,古代的太原之战也是如此。看似最美好,也许最糟糕;看似最安全,也许最危险;看似最强大,也许最薄弱。任何强大的对手,也有薄弱的地方,甚至有最致命的弱点。从这意义上讲,“弱守者”并非绝对的弱,只要“善战”,也许会成为强者。当然,如果弱者不注意善战,挫失击败敌人的机会,那是不可能由弱变强,最终战胜敌人的。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此,不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应该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利用条件,去战胜对手;不论是昨天还是明天,“不失敌败”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冷兵器时期是这样,在高技术条件下也是这样。
北魏时,葛荣举兵向京师进发,军队号称百万人。北魏太原王尔朱荣率七千精锐骑兵阻击叛军。葛荣的军队排列成几十里长的战阵,像大鹏展开的翅膀似的向前推进。尔朱荣把队伍隐藏在山谷中,准备出奇兵。接着,他又把将领按三人一组分作几处,每组带几百名兵卒,在所在地扬灰尘,大声喧哗,以张声势。同时,尔朱荣认为,人马近战,用刀不如用棒灵活,于是,他秘密命令将士们每人准备一根可以暗藏于袖中的木棒,并改变按首级记功晋级的办法,让将士只要用棒打死敌人就记功。由于尔朱荣策略精到,号令严明,且亲自带头冲锋陷阵,将士们奋勇向前,把葛荣军队打得大败。葛荣被活捉,其余叛军投降,对于这支庞大的投降队伍,尔朱荣也灵活处置。先让各自自由组合,然后听取本人意见进行安置,对俘虏的将帅,量才录用,使新归附的人都安心称心。人们都佩服尔朱荣处理此事的灵活机敏。
伊拉克战争,是当代技术条件很高一场局部战争。战争一开始,一些军事分析家原本认为,伊军在强大的美英联军进攻面前,会吸取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教训,采取坚守巴格达,“多层防御、层层抗击”措施的。没想到伊军没有这么做,而是不防御、不抗击,只是采取一些打游击战的办法,结果是“弱守”没有“善战”,联军未到却弃城而逃。相反,美英联军,却利用这一有利态势,也不放过可以顺利攻克伊军的机会,频频发起进攻,很快使伊军全线崩溃。
“不失敌败”,还要学点军事工程学,善于构筑城防工事。太原之战中的唐将李光弼,由于善筑城池、巧挖地道,争得了作战的主动权。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往往容易忽视这个问题,似乎用不上、不管用了。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高技术并不排斥构筑防护工事,相反,科学构筑防御工事,对于运用高技术进行反侵略是很有帮助的。筑城,古代是指构筑城池、城堡等行动。其目的是为了保存军队的有生力量、装备、物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遏止、削弱进攻之敌和保护军事设施。筑城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国最著名的“线”式筑城有万里长城;罗马壁垒是欧洲最著名的永备筑城。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巧妙地构筑和运用地道进行游击战,创造了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绩。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武器装备的更新和战略、战术的变化,导致了筑城的继续变革。这种变革主要是强调筑城体系必须具有更大的防御纵深和更好的应变能力。以往那种连绵的线式防御阵地体系,已被支撑点式的大纵深环形防御阵地体系所取代,同时又出现了抗击坦克连续突击的点网式和点、线、网相结合的各种阵地样式。
未来战争对筑城的防护力和保障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常规武器的发展,考虑到核武器和化学、生物武器使用的可能性,对筑城工事的坚固性、密封性、抗震性和防核电磁脉冲等防护要求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因此,采用综合防护措施将是筑城的主要发展方向。工事在符合战术要求的前提下,仍将强调疏散配置,矮小低下,能打能藏和便于机动,增加预备工事的数量。坑道式永备筑城工事与各种野战筑城设施的结合运用将进一步受到重视。地下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以军事为目的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以核效应试验为基础的核防护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并将继续发展。针对未来战争筑城的规模大、作业要求高速度、工事要求综合防护的特点,对筑城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它必将促进筑城学术和技术在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