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军事073.扶馀之战与兵非益多

(2014-12-31 06:14:45)
标签:

军事

笔记

《资治通鉴》

【战例摘读】

原文:二月,壬午李绩等拔高丽扶馀城。薛仁贵既破高丽于金山,乘胜将三千人将攻扶馀城,诸将以其兵少,止之。仁贵曰:“兵不在多,顾用之何如耳。”遂为前锋以进,与高丽战,大破之,杀获万余人,遂拔扶馀城。扶馀川中四十余城皆望风请服。(《资治通鉴》第201卷)

译文:二月,壬午(二十八日),李绩等人攻克高丽扶馀城。薛仁贵在金山打败高丽兵后,乘胜率领士兵将要攻打扶馀城,众将领认为他的兵力太少,阻止他。薛仁贵说:“兵不在人数多,只看怎么用了。”于是作为先锋向前挺进,大败高丽兵,杀死俘获的敌兵上万人,于是攻下扶馀城。扶馀川中的其它四十余座城池都望风请求投降。

公元668年,薛仁贵只领三千士兵,准备攻打扶馀城(今吉林四平西)。可是,多数人认为他所带的兵力太少。但薛仁贵本着“兵不在多,只看怎么用”的原则,带领先锋部队向前挺进,很快攻克了扶馀城,杀死、俘获敌兵上万人。

【兵法浅析】

这个战例很简单。薛仁贵只领三千士兵,就攻下了扶馀城,并俘获敌兵上万人。他以少胜多的经验是什么?薛将军说:“兵不在多,只看怎么用。”

《孙子兵法·行军篇》云:“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译文:打仗并不是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善于捕捉敌人就足够了。只有那种既不深谋远虑而又自傲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所俘虏。

“兵不在多”与“兵非益多”是一致的,都是一个涉及治军用兵的问题。其目标方向是兵不在多而在精。要练成精兵,按照孙子的观点,应在慎战、并力、料敌、取人四个要素上下功夫,把握了精兵四要素,就会无往而不胜。

【读后随笔】

“兵非益多”,意为兵力并非越多越好,换言之,也就是兵贵精不贵多。这个治军思路、用兵原则,毋容置疑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对于精简机构,消除臃肿,克服人浮于事,提高战斗力,都有指导意义。

过去认为只要兵员在数量上多就是强势,动不动打人海战术。这种认识和做法,是片面的,往往效果也不好。战争实践证明,一支数量虽多,但结构不科学、不合理的军队,其总体作战能力往往不如一支数量虽少,但结构科学、合理的军队。八十年代以来,高技术战争形态日趋明显,交战的空间和时间高度浓缩,预示着战争的胜利主要靠军队质量,而不是在数量。因此,精兵、合成、质量取胜,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发展方向。

打赢未来战争亦是这样:兵不在多而在精。军队规模受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人口、后备力量、国土面积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特别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人口总数和战争规模的影响与制约。当代,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发展的综合作用下,世界大战的危险在减小,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军队规模呈现缩小趋势。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科技力不仅是强大军事力的基础,而且在未来的国际战略竞争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减少军队规模和数量,加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在信息化时代的战争中,一支数量较少的部队可以担负过去庞大部队才能完成的任务。未来的1个数字化旅的作战能力将超过现在的1个师。这使军队规模的压缩成为必然趋势。而建设高质量军队要求军费大幅度增加。在军费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将继续选择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未来的世界,即便和平、发展是主流,但也不可忘记战争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保持规模适当的精干常备军并建设强大的后备力量,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历史的辩证法警示人们,“兵非益多”,千万不要以能保持庞大的军队数量为荣,而应该走精兵之路,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少养兵,力求养精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