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军事072.渭水之战与不战屈人

(2014-12-30 05:55:53)
标签:

军事

笔记

《资治通鉴》

【战例摘读】

原文:上自出玄武门,与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径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萧禹以上轻敌,叩马固谏,上曰:“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资治通鉴》第191卷)

译文:太宗皇帝从玄武门出城,与高士廉、房玄龄等人骑马径直到渭水上,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责备他背弃盟约。突厥人非常吃惊,都下马来四面围绕向太宗跪拜。不久,各路人马相继赶来,旌旗和铠甲遮蔽了原野,颉利可汗见到执失思力没有回去,而太宗皇帝竟敢轻易地挺身而出,军队的阵容又非常盛大,便有点畏惧了。太宗指挥军队后退了一些地方,摆成了阵列,而自己却仍然留在原处,与颉利可汗对话。萧禹认为太宗轻敌,勒住太宗的马苦苦劝谏。太宗说:“ 我早就筹划成熟了,这不是你所能了解的。突厥之所以敢于倾国而来,径直抵达近郊,是因为我们国家内部有变故,我刚刚即位,他们以为我无力抵御的缘故。我如果向他们示弱,关闭城门拒守,他们肯定会纵兵大肆劫掠,那就再也无法收拾他们了。因此,朕一人轻骑出城,表示出轻视他们的样子。又炫耀我们军容很强盛,使他们知道我军一定会出战。这一行动是突厥所没有预料到的,这就打乱了他们的部署。突厥既然深入我国土,一定怀有畏惧之心。因此,我们与他们交战便一定能取胜,与他们媾和一定能加强团结巩固地位。制服突厥,就在此一举了,你们只须静观我的行动!”当天,颉利可汗来求和,太宗下诏表示同意。太宗当天就回到宫中。乙酉(三十日),太宗前往长安城西,宰杀白马,与颉利可汗在渭水桥上缔结盟约,突厥便退兵了。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即位,突厥人在颉利可汗的带领下,准备向唐王朝发动一次战争。唐太宗亲率兵马直达渭水(今陕西西安市境)边,与来犯的突厥人面对面地处理这一战事危机。本来这一仗,只要唐军诉诸武力,就完全可以取得胜利,但唐太宗想到“与战则克,与和则固”,却作出让步,与突厥媾和,刀战变成了对话。在唐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未费一兵一卒、一刀一枪,结果是颉利可汗主动请和,太宗下诏表示同意,双方在渭水桥上缔结了新的盟约。

【兵法浅析】

渭水之战,是唐太宗登基后的第一次有影响的战争。按理说,兵势旺盛、实力强大,唐太宗发动决战,可以大显皇威。但唐太宗从彻底战胜突厥的长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采取止杀伐而媾和的策略,收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据记载,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不战屈人之策,还有其政治上的需要。当时唐朝国内在长期战乱之后,需要恢复生产和休养生息。因此,处理军事问题要服从政治经济的需要。

《孙子兵法·谋攻篇》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伐杀血刃,尽管百战百胜,但也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不战屈人,才算是高明中的最高明。《兵经百篇·全》:“天德务生,兵事务杀。顾体天德者,知杀以安民,非害民;兵以除残。于是作不攻自拔以全城,致妄戮之戒以全民,奋不杀之武以全军。”意思是,上天的德行是致力于生息繁衍,战争则是致力于杀戮。能够体察领会上天德行的人,知道杀戮是用来安抚百姓的,而不是危害百姓的,军队是用来铲除残暴的,而不是施暴害民的。因此,攻城力求不攻自破以保全城内的百姓,鼓励采用不战而屈人的方法以保全军队。

“不战屈人”,强调的是以和平的方法处理军事危机问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思想,虽然是用兵的最高理想和境界,但彻底的或完全的实现它毕竟是少数,运用谋战指导力战而夺取战争胜利者居多数。在很多战争中,战争指导者往往是两方面兼施并用,在战而胜之中谋求部分的不战而胜,以部分的不战而胜加速战而胜之的进程。不过,在战争还未爆发之前,以“不战屈人”的方法,即和平的方式,去处理军事危机,将可能爆发的战争化解于萌芽状态之中,无疑也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方法。

【读后随笔】

“不战屈人”在渭水之战中,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唐太宗李世民那句话上,这句话是“与战则克,与和则固”。实际上,是唐太宗用智慧遏制了一场军事危机。静观这个战例,对未来的意义在于研究探索军事危机发生、发展和转化的特点及规律,有助于提高军事指挥者控制和处置军事危机的能力。

军事危机是战争与和平的岔路口。走向战争,还走向和平,往往取决于对军事危机的控制和处置。军事危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既不像和平那样祥和,使人感到稳定安全,又不像战争那样血腥,使人感到恐怖可畏,而是介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军事危机并非必然会发展为战争,特别是当它处在潜在阶段时,离战争之门还相当远。但潜在的军事危机转变为现实危机之后,大有爆发战争的可能。军事危机事件如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有自己运动的一般规律,这就是经过潜伏、爆发,进入高潮,再转化为战争或和平,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前一阶段常常是后一阶段之因,后一阶段往往是前一阶段之果。因此,针对其特点和规律,不让它演变为战争,这就是危机控制的根本意义所在。

20世纪上半叶,因危机失控而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使世界文明遭受了空前的破坏,上亿人死于非命。据有关资料介绍,二战以后的几十年,由于危机失控,爆发了约150次局部战争。更为严重的是,50~70年代,美、苏两大军事集团间的对抗和危机,曾数次将人类社会拖到核战争的边缘,尤其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差一点引发世界核战争。80年代以来,由于危机处置不当,爆发了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也给世界上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加强对军事危机控制,避免战争发生,争取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

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控制军事危机的发展?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困难的问题。现代军事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了不少意见和方法,是值得研究和把握的。但古代所揭示的处置军事危机方法,虽然年代过去久远,但只要在现实中管用,就应该好好借鉴。比如,渭水之战中有这么三条“不战屈人”的方法,对以后控制军事危机是有启示作用的:

不摆皇权架子,平等沟通,以礼服人。在双方激烈对抗的情况下,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和敌意迅速增加,对方每一细微言行,都可能被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尤其是政治强势一方的每一个稍有不平等的动作,也可能被当作打压行为,从而促使双方加速走向战争边缘。然而,唐太宗很明白这一点,他没有以皇权压人,而是走出玄武门,亲临第一线,与突厥人平等喊话,突厥人见状十分感动和吃惊,“皆下马罗拜”,使对抗局面顿时缓和起来。由此看来,当面沟通,以礼相待,是化解危机的好办法。难怪,在现代条件下,凡危机得以有效控制的,危机双方主要领导者都保持了平等的通信联络,并就危机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磋商。

不耍强兵威风,退让一步,以行服人。军事危机局势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军力强大的一方要弱小的一方作出让步,而军力弱的一方又往往不屈服强者压力,从而使危机愈演愈烈,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然而,唐太宗一改这种现状,他原本“军容甚盛”,完全可以使对方“有惧色”,但不耍强兵之威,反而“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力求用善意的态度和退让的行为处理问题,所以能够有效地实现了危机控制。

不把退路封死,留有余地,以宽服人。危机之所以会发展到高潮,是因为处于主动地位的一方逼迫所致。这种逼迫表现在:以通牒形式不给对方以任何退路、留有任何余地,于某日某时前应该怎样,否则如何如何等。可是,唐太宗却没有这样苛刻要求。他为对方留有宽松思考时间,让自己部属不要着急,等待“观之”。正因为如此,反而使对方当日便来“请和”,太宗怎么不杀白马以表庆贺呢!在现代军事危机处置上,对于这一点有时难以做到做好。如1999年科索沃危机发生后,北约于3月21日宣布:“北约决定在空袭前给南联盟考虑接受和平协议的时间将以小时计。”3月22日美国政府对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发出威胁称:只给“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不同意在协议上签字,就将面临轰炸。这种通牒是南联盟所无法接受的。结果,3月24日,危机最终失控,北约向南联盟发起全面空袭。历史上许多类似这样的危机,都是在一方向另一方提出苛刻要求无法接受而转化为战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