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71.五陇阪之战与夺气夺心
(2014-12-29 05:11:32)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例摘读】
原文:是时,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连营南上,秦王世民引兵拒之。会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器械顿弊,朝廷及军中咸以为忧。世民与虏遇于豳州,勒兵将战。己卯,可汗帅万余骑奄至城西,陈规于五陇坂,将士震恐。世民谓元吉曰:“今虏骑凭陵,不可示之以怯,当与之一战,汝能与我俱乎?”元吉惧曰:“虏形势如此,奈何轻出,万一失利,悔可及乎!”世民曰:“汝不敢出,吾当独往,汝留此观之。”世民乃帅骑驰诣虏陈,告之曰:“国家与可汗和亲,何为负约,深入我地!我秦王也,可汗能斗,独出与我斗;若以众来,我直以此百骑相当耳。”颉利不之测,笑而不应。世民又前,遣骑告突利曰:“尔往与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突利亦不应。世民又前,将渡沟水,颉利见世民轻出,又闻香火之言,疑突利与世民有谋,乃遣止世民曰:“王不须渡,我无他意,更欲与王申固盟约耳。”乃引兵稍却。是后霖雨益甚,世民谓诸将曰:“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懈,弓不可用,彼知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复何待!”乃潜师夜出,冒雨而进,突厥大惊。世民又遣说突利以利害,突利悦,听命。颉利欲战,突利不可,乃遣突利与其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来见世民,请和亲,世民许之。思摩,颉利之从叔也。突利因自托于世民,请结为兄弟,世民亦以恩抚之,与盟而去。(《资治通鉴》第191卷)
译文:这时候,颉利、突利两可汗率领全国兵马前来侵犯,兵营相互连接着向南进军,秦王李世民率领兵马抵御敌兵。适逢关中地区多日降雨不止,粮食运输被隔断,将士们因行军跋涉而疲惫,军用器械钝损破败,朝廷百官与军中将领都为此担忧。李世民在豳州与突厥遭遇,准备率领兵马接战。己卯(十二日),突厥可汗率领骑兵一万多人突然来到豳州城的西面,在五陇坂布成阵势,唐军将士惊恐不安。李世民对李元吉说:“现在突厥进逼我军,我军不能够向他们显示出畏缩不前的样子来,应当与他们大战一场,你能够与我一同前去迎战吗?”李元吉害怕地说:“突厥军队的阵势这样盛大,怎么能轻易出兵呢?万一交战失利,后悔还来得及吗!”李世民说:“既然你不敢前去,我就独自前往,你留在这里看我的吧。”于是,李世民便率领骑兵驱马疾驶到突厥的阵前面,告诉他们说:“我国与可汗和睦相亲,为什么违背盟约,深入到我国的领土中来!我就是秦王,如果可汗能够比武,就出来与我比武;倘若可汗让大家一齐上,我就只有用这一百名骑兵来抵挡了。”颉利摸不清李世民的底细,只是笑了一笑,并不回答。李世民又向前推进,派遣骑兵告诉突利说:“以往你与我订盟约,约定在发生急难的时候互相援救。现在你却率领兵马攻打我,你怎么一点盟誓的情份都不讲呢!”突利也没有回答。李世民再次向前推进,准备渡过当地的一条河沟,颉利看到李世民轻装出战,又听到他关于同盟立誓的话,怀疑突利与李世民另有计谋,便派人阻止李世民说:“秦王不必渡过河沟,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打算与秦王重申并加强原有的盟约罢了。”于是,颉利率领兵马逐渐退去。此后,连绵大雨愈发落个不停,李世民对各位将领说:“突厥所仗恃的是弓箭,现在雨水经久不息,筋弦松弛,胶性失粘,弓就不能够使用了,这使他们像飞鸟折断了翅膀一样。我们居住在房屋里,取火进食,兵器锐利,可以养精蓄锐,相机制服疲乏的敌军。假如对这一时机都不加利用,还准备等待什么样的时机呢!”于是,李世民在夜间暗中出兵,冒雨前进,突厥大为震惊。李世民又派人向突利陈述利弊得失,突利很高兴,愿意服从命令。颉利打算出战,突利不同意,颉利这才派遣突利和他的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来会见李世民,请求通和修好,李世民答应了他们。阿史那思摩是颉利的叔父。突利借机依托李世民,请求与李世民结拜成兄弟。李世民也以恩爱的情意安抚他,与他立下盟约,这才离去。
公元624年8月,突厥可汗率领骑兵一万多人,突然在五陇阪(今陕西凤翔西)布成阵势。唐军将士惊恐不安,都不敢前去迎敌。只有秦王李世民独自率领一百骑兵前来抵挡,并在阵前质问他们:为什么违背盟约,“一点盟誓的情份都不讲”。以“独出与我斗”、“百骑相当耳”的气概,镇住了来犯者。在秦王的强大心理攻势下,突厥人模不清李世民的底细,不敢前进。后来,李世民抓住机遇,派人去陈述利弊得失,使他们放弃出战,请求通和修好。
【兵法浅析】
这个战例中,秦王李世民未动兵卒就平息了这场流血战争。不难看出,夺气夺心在这场战争中起了多么大的作用。
《孙子兵法·军争》云:“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意思是说,对于敌军的士气可以打击,对于敌将的决心可以动摇。在“夺气”上,《尉缭子·战威·第四》中说:“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研究军事,分析敌情,设法造成敌人士气低落、部队涣散,使它的军队虽然形式上保持原建制,但实际上已不能用来作战,这就是用政治策略取胜。在“夺心”上,《十一家注孙子·军争》:“心者,将之所主也。怒之令愤,挠之令乱,间之令疏,卑之令骄,则彼之心可夺也。”作战决心,是指挥员用兵的思想主导。用气恼敌将的方法使他忿激,用疑兵扰乱敌将的情绪,用离间手段使敌营上下互不信任,用示弱使敌将骄傲麻痹,这样他的正确决心就会动摇改变了。
“夺气夺心”,属于军事心理方面的谋略。就“气”而言,与精神、意志、力量相关;就“心”来讲,泛指品德、决心、情感等。士气将心,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在战争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以各种确定或不确定渲染施以强烈的刺激和影响,常常能造成对方心理哗变的心态,将战役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己方手里。一支部队的士气受挫、将心动摇,这支部队就会打败仗。
【读后随笔】
提到信息化、高技术这样的字眼,人们自然会想到伊拉克战争;显然不会想起古代的五陇阪之战。因为五陇阪之战太落后了,似乎没有一点可联系的影子。五陇阪之战的确太久远、太落伍,但不是一点可联的东西也没有。其实,它们在“夺气夺心”问题上有某些相通之点。在伊拉克战争中,交战双方虽然实力不对称,但在“夺气夺心”上争斗得同等激烈。美英联军以己之强势,渲染武器的威力,瓦解对方的战斗意志。伊军则以己之弱势,渲染自己是正义的反侵略战,煽情于对手,给对方施加强大心理压力。看来,双方在“夺气夺心”上“杀”得难分难解,给这场战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五陇阪之战到伊拉克战争,揭示一种发展趋势:未来战争虽然也是高技术战争,但在“夺气夺心”这个问题上,不仅不会停止,而且将会更加激烈。
纵观战争历史,要想在未来战争中获得“夺气夺心”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以军事实力作依托。“夺气夺心”是建立在一定军事实力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作依托,其效果难以显现出来,即便是一时能够显现出来,但难以持久。第二,要用战略眼光看问题。“夺气夺心”的运用,要着眼于全局和长远。用与否、怎样用,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第三,要准确把握时机,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成功运用“夺气夺心”,要准确地把握时机,合理地运用示形战术,抓住敌心,使其产生错判。如果时机把握不准,盲目滥施“夺气夺心”战术,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甚至造成失败的后果。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也是采用夺气攻心的策略来平定南中之乱的。在诸葛亮用反间计杀死雍岂、朱褒,收服高定之后,并于5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开始征讨孟获。孟获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在南中为“夷汉所服”,是当地一个有影响和威望的人物。诸葛亮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收服孟获,使他从心里臣服于蜀汉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中造成影响,以便稳定南中局势。因此,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不杀不辱,终于使他心悦诚服。对被俘的蛮兵,诸葛亮也尽去其缚,抚谕道:“汝等是好百姓,不幸被孟获所拘,今受惊吓。吾想汝等父母、兄弟、妻子必倚门而望;若听知败阵,定然牵肠挂肚,眼中流泪。吾今尽放汝等回去,以安各人父母、兄弟、妻子之心。”蛮兵深感其恩,泣拜而去。就这样,诸葛亮不仅折服了孟获,也赢得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民心。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最终成功地收服孟获,是因为他具备了对孟获“夺气夺心”的军事实力,用战略眼光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结果。有道是: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1942年11月,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发起了反击作战。战争第一阶段,发现德军开始向顿河撤退。为了争得时间迅速断敌退路和防止德军龟缩,担任穿插突击任务的西南方面军第二十六坦克军军长罗金少将决定,利用夜间秘密地派出一支坦克先遣队,穿插到敌人防御纵深附近,抢占顿河上唯一剩下的一座桥梁。本来,夜间秘密穿插,应该严格控制灯火,隐蔽进行。可是,罗金少将一反常规,命令先遣部队成行军纵队,全部打开车灯,穿越德军防御阵地,安然向渡河口开去。车灯照得大地雪亮,坦克一辆紧接着一辆在德军眼皮底下行驶,假如这时德军实施两翼夹击,苏军这些坦克将全部被毁。然而,德军指挥官看见这些坦克有条不紊、从容不迫地开进,就断定是自己撤退的部队,毫不怀疑地让这支苏军坦克部队纵深数十公里,抢先占领了顿河通道。苏军这一穿插似乎是冒险行动,可是他们灵活运用以已之气、夺敌之心计谋获得成功。可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