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军事070.长江之战与求之于势

(2014-12-28 05:50:08)
标签:

军事

笔记

《资治通鉴》

【战例摘读】

原文:萧铣之罢兵营农也,才留宿卫数千人,闻唐兵至,文士弘败,大惧,仓猝征兵,皆在江、岭之外,道途阻远,不能遽集,乃悉见兵出拒战。孝恭将击之,李靖止之曰:”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势不能久,不若且泊南岸,缓之一日,彼必分其兵,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楚兵剽锐,未易当也。”孝恭不从,留靖守营,自帅锐师出战,果败走,趣南岸。铣众委舟收掠军资,人皆负重,靖见其众乱,纵兵奋击,大破之,乘胜直抵江陵,入其外郭。又攻水城,拔之,大获舟舰,李靖使孝恭尽散之江中。诸将皆曰:“破敌所获,当藉其用,奈何弃以资敌?”靖曰:“萧铣之地,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吾悬军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军四集,吾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安用之?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铣援兵见舟舰,果疑不进。其交州刺史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将朝江陵,闻铣败,悉指孝恭降。(《资治通鉴》第189卷)

译文:萧铣裁去军队经营农业时,只留了几千名士兵宿卫,听说唐军已压境,大为惊慌,仓猝征兵,所征之兵都在长江、五岭以南,路途遥远,不能马上调集,于是将现有兵力全部用来迎敌。李孝恭准备攻打萧铣,李靖劝阻道:“对方是挽救败局的军队,仓促来迎战,计谋不周密,势头不会持久,不如暂且停泊在南岸,缓一天进攻,他们必然会分散兵力,或者留下来阻挡我军,或者返回城守卫,兵力一分散势力削弱,我军乘敌松懈发起进攻,必然取胜。现在如果马上攻打,敌方会拼力死战,楚兵又剽悍勇猛,不易抵挡。”李孝恭不听,留李靖守卫军营,自己带领精锐部队出战,果然失败逃跑,奔向南岸。萧铣的部队放弃船只去收拾抢夺唐军丢下的军资,人人都背负很多,李靖见敌军混乱,挥兵奋击,大败敌军,乘胜直抵江陵城,进入江陵外城。又攻拔了水城,缴获大批船舰,李靖让李孝恭把所获船舰全部散到长江中。诸将领都说:“打败敌人缴获战利品,应当利用,怎么能够放弃用来资助敌人?”李靖说:“萧铣的地盘,南到五岭以南,东到洞庭湖。我们孤军深入,如果攻城不下,敌人援军从四方赶来,我军腹背受敌,进退不成,虽然有船舰又怎么能用?现在放弃船舰,让它们堵满长江顺流而下,敌方援军见到,必然认为江陵城已被攻陷,就不敢轻易进军,要前来侦察,他们行动迟缓十天半月,我军取胜就有把握了。”萧铣的援兵见到船舰,果然怀疑,不敢前进。萧铣的交州刺史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准备去江陵朝见,得知萧铣失败,全都到李孝恭军前投降。

公元621年,唐将李靖在长江中下游进行一次征讨萧铣的作战。萧铣是隋末地方割据势力首领。其势力范围东至九江,北至汉水,拥有精兵40万,雄踞南方。当时,李靖率兵将萧铣围困于江陵。为隔绝外界援救,李靖把在水城缴获的船舰全部散到江中去,任其漂流。诸将不解,问李靖:“打败了敌人,缴获了其战利品,怎么能够放弃用来资助敌人?”李靖说:“萧铣虽被我军围在江陵城内,但其地域广大,下游尚有大批主力部队,我军倘若攻城不下,敌援兵赶到,我内外受敌,难以进退,这些船只怎么利用?现在将这些船只弃之,下游的萧铣部队见到了,定会以为江陵已破,不敢轻易进军,这不是对我们有利吗?”果然萧铣的援军看到这些船只,不敢前进。萧铣久不见援军到来,只好出城投降。

【兵法浅析】

此战例说明李靖战胜萧铣,与顺水推舟有关。正因为李靖有了顺势推舟才有敌军的错判,从而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这种顺水推舟,在兵法理论上属于“造势”,可称之为“求之于势”。

“求之于势”是孙子的重要兵法观点。孙子在《势篇》中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值得细细品味。原文是:“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译意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们总是设法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属求全责备,所以他们能够选择得力的人,利用有利的态势。善于创造和利用态势的人指挥部队同敌人作战,就像是滚动圆木和巨石一样。圆木、石头的特性是,把它们放在地势平坦的地方就静止不动,放在地势陡斜的地方就会滚动不止。方形的木石比较静止稳定,圆形的木石容易灵活滚动。所以说,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所创造的态势,就像转动圆形巨石从万仞高山上滚下来一样,这就是军事上所谓的“势”。

“求之于势”,就是军事上的造势。也就是说,战争指导者在敌对双方军事实力和战区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谋求和占据那些能增强自身能量的空间位置,主动地创造一种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场环境、格局和态势。在强敌入侵面前,即便是劣势装备的军队,只要善于造势,并通过造势,占据有利于生存发展的环境,使自己的力量增殖,在战略防御中创造有利的态势,最终是可以打败强敌的。

【读后随笔】

唐将李靖的胜战,与他善于求势造势相关。未来战争的“求势”、“造势”,怎样求与造?或许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如果结合现代马岛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来思考分析,对于这种求与造就更能悟出一点道道、找到一些答案。

英阿马岛战争中,阿军出动10架老式攻击机佯动编队,巧妙地将英军“无敌”号航母上的12架“鹞式”飞机引开,创造了用一架挂有“飞鱼”导弹的“超级军旗”飞机在4架老式攻击机掩护下,可以向“无敌”号航母发起攻击的有利态势,对以劣胜优作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伊拉克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美军以战场透明化“造势”。战前,美军就邀请了世界各国的500多名记者随军采访,力求掌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开战48小时内,投放3000枚精确制导炸弹,展开震慑行动,逼迫伊军不战而降。他们以自己有压倒性的空中优势而“造势”,来控制作战空间,严重地削弱了萨达姆控制伊拉克的能力。

不难看出,在造势上,古代作战与现代作战是何等的不同。长江之战是以船借水而造势;而以上两场现代战争则是以技术化、信息化造势。尽管如此不一样,但它告诉未来的“求之于势”,要立足现有条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保证自己利益不会丧失的基础上,去争取更多的利益;在保证自己不被敌人打败的前提下,去创造条件,战胜敌人。

把握有利的“道势”。所谓“道势”,就是政治上的正义性。强敌违背国际准则,以军事介入他国内部事务,是非正义的行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利用这种有利态势,加强外交攻势,对朋友和中立者,可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其帮助自己;对敌人可以产生巨大的威慑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论国力、军力都是当时中国无法匹敌的。可是,由于积极的外交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支持和援助,使日本侵略者在世界上越来越孤立,最终使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占据有利的“地势”。古代很讲究以“高位势”去制约“低位势”,常常为求生存、谋发展,积极争取高位势。未来,一旦强敌军事入侵,虽然它们装备占优势,但在地势上却不会占优势。地形地物的作用在高技术条件下也不可小视,例如两个加强步兵班在作接敌运动时,在同样照度下,利用树林背景的班,运动至100米处被发现,而不注意利用地形地物的班,在800米处就发现了。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势”优势,以此为依托,保存自己,消耗敌人。抗日战争时期,以“地势”形成坚强的“自保势”,灵活运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和“诱敌深入”的方针,打得敌人是毫无反击办法。高技术条件下,利用“地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使我数量不多的高新武器充分发挥其效能。

依靠有利的“民势”。“力量小的,同人民联系的,强;力量大的,反人民的,弱”,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反侵略战争,作为被侵略一方,虽然没有那么多先进兵器,但有广大而深厚的民众基础。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要利用这一优势,把各方面民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打好人民战争,将敌人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海湾战争中,尽管伊拉克动员了百万之众和举国之力,但由于战法陈旧而未能取胜。这一教训说明,新的条件下依靠“民势”,必须要有能够对付敌人的新办法。为此,要针对作战样式的变化,在传统的一维空间作战的基础上,扩展战场范围,以对敌形成全方位打击;针对作战手段的变化,在传统的简单破坏、袭扰的基础上,增加诸如特种作战、电子作战和情报作战等多种领域的打击手段;针对作战时间的变化,在传统的打持久战的基础上,讲究快速多变,并以最大限度保证战争潜力不被摧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