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52.木城之战与法令孰行
(2014-12-10 06:41:44)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例摘读】
原文:夏王勃勃闻秦兵且至,退保河曲。齐难以勃勃既远,纵兵野掠;勃勃潜师袭之,俘斩七千余人。难引兵退走,勃勃追至木城,禽之,虏其将士万三千人。于是岭北夷、夏附于勃勃者以万数,勃勃皆置守宰以抚之。(《资治通鉴》第114卷)
译文:夏王刘勃勃听说后秦兵马很快就要来到,退到河曲据守。齐难以为刘勃勃已经跑远,放纵自己的士兵到处抢掠。刘勃勃暗中回师袭击他们,俘虏、斩杀的一共有七千多人。齐难带兵退走,刘勃勃追到木城,把他活捉,又俘虏了他手下的将士有一万三千人之多。从此,岭北夷族和汉人归附刘勃勃的有一万多人,刘勃勃都分别安排了守、宰一类的地方官,用来安抚他们。
公元408年,夏王刘勃勃退至河曲据守。夷人首领齐难以为刘勃勃已经走远了,便放纵自己的士兵,使他们外出抢掠。没想刘勃勃暗中回师突袭,士兵一时难以集中。刘勃勃追至木城(今甘肃环县),展开激战,活捉齐难,还俘虏了其手下将士13000多人。
【兵法浅析】
“法令孰行”,是《孙子兵法》中的“七计”之一。意思是,谁的军法命令能够贯彻执行。孙子在讲了“七计”后说:“吾以此知胜负矣。”在孙子看来,交战双方哪一方对军法命令贯彻执行好,哪一方就有胜利的把握。
用“法令孰行”,来观察衡量夷人首领齐难的部队,不难发现,军纪在这里荡然无存,官对兵完全放任不管,部队成了乌合之众,士兵可以无法无天地外出抢掠。像这样的部队岂能有战斗力?他们败于木城并不奇怪,齐难被擒也是预料之内的事情,并感到吃惊。
军纪是对军事人员以及与军事活动有关人员的特殊要求。军事活动讲究迅速、整齐、果断、秘密,没有严格的纪律,就无法达到军事目的。所以,将帅统兵破敌,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军谶》上说:“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也;士之所以轻战者,用命也。”意思是,将帅之所以能够树立威严,依靠的是号令严明;作战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依靠的是军政修明;士卒之所以能够敢于作战,依靠的是服从军令。
【读后随笔】
严肃军纪,是作战取胜之所系,军队生命之所在。一支军队,不论其人数多少、规模大小,不贯彻军纪,不要说打不了胜仗,就连自己的生存问题也难以解决。所以,从“法令孰行”上判断部队的战斗力,不能不说是重要的一计。“法令孰行”中的“孰”指的是军事指挥者,什么样的军事指挥者更能将军纪贯彻到底呢?从历史的层面上去寻找这个“孰”,有助于军事指挥员在未来战争中增强管理部队的自觉性。
像穰苴这样敢于处理“特殊人物”,有助于军纪贯彻到底。春秋末期,齐景公以司马穰苴为大将军,派庄贾为监军,抵御燕晋之师。穰苴与庄贾约定日中会于军门。可是庄贾倚仗自己是齐景公的亲信,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不仅中午没有起行,而到太阳偏西后,才醉醺醺地来到军营。穰苴严肃地批评说,作为将帅,在国难当头,要为国事着想,而你在危急时刻,却把军机大事当儿戏,竟在家饮酒作乐!庄贾根本听不进这些批评,还狂妄地说,出战之前喝点酒、晚到点算不了什么。于是,穰苴不怕触犯齐景公,以庄贾“误戎”之罪,依军律而斩之。此后,三军振肃,争先赴战,击退了燕晋之师。由此可见,法令之彻底执行,赏罚之公正严明,与作战制胜有直接关系。
像岳飞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有助于军纪贯彻到底。民族英雄岳飞之所以能培育出著名的“岳家军”,这与他平时为人表率、从严练兵、严格治军分不开。他把严以律己公布于众、见诸于实。他为自己制定“四不”:不贪财、不爱色、不娶妾、山河未复滴酒不进。打仗时,他自任“旗头”冲锋在前;训练时,他登战马、着戎衣,亲临现场督促。他从自己做起,外出不掠民,行军不扰民。在主将岳飞的强大感召力下,将士个个严格遵守铁的纪律,人人做到秋毫无犯,使“岳家军”赢得“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美名,使敌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像吴起这样关心爱护部属,有助于军纪贯彻到底。吴起,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曾有兵法六篇,与孙武的兵法并称“孙吴兵法”。他认为强兵就得“明法审令”,对部属就得严格要求,绝不允许发生违反军纪的现象。他一方面严整军纪,靠法章制度管人;另一方面对士兵爱之如子,靠关心慈爱育人。他在魏国做大将时,与部属同甘共苦,穿一样的军装,吃一样的饭菜,行军睡觉不另架床铺,走路也不骑马,同士卒一样背着行装和粮食。他经常深入士卒之中,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疾苦。士卒中有个人生了毒疮,他亲自用嘴把脓血吮吸出来。吴起的部属,乐于接受这种严格要求,也乐于拼死作战,魏国的军队在他的带领下,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曾打败强大的秦国军队,夺得了五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