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51.灵溪之战与骄兵必败
(2014-12-09 05:55:13)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例摘读】
原文:无忌乘胜趣江陵,道规曰:“兵法屈申有时,不可苟进。诸桓世居西楚,群小皆为竭力;振勇冠三军,难与争锋。且可息兵养锐,徐以计策縻之,不忧不克。”无忌不从。振逆战于灵溪,冯该以兵会之,无忌等大败,死者千馀人,退还寻阳,与刘毅等上笺请罪。刘裕以毅节度诸军,免其青州刺史。桓振以桓蔚为雍州刺史,镇襄阳。(《资治通鉴》第113卷)
译文:何无忌打算乘胜直接向江陵进发,刘道规说:“兵法云,作战时进军收军都应该有个时机,万万不可随便冒进。桓氏家族世代居住在西楚,那些小民都愿意为他们卖力气。桓振又勇猛异常,在军队之中首屈一指,与他在战场上交战,很难得到好处。我们可以暂时休息一下兵力,养精蓄锐,慢慢地再用计策制服他,不怕不能攻克他。”何无忌却不听从他的劝告。桓振在灵溪迎战何无忌的军队,冯该带兵与其会战,结果何无忌等人的部队大败,死的人达一千多个。他们退回寻阳,与刘毅等人一起向刘裕上书请罪。刘裕因刘毅是协调节度几支军队的主帅,免去了他青州刺史的职务。桓振任命桓蔚为雍州刺史,镇守襄阳。
公元404年,刘裕的将领何无忌,在打了胜仗之后,打算直逼江陵。刘道规劝告他,桓振居住本地,势众勇冠,不要轻敌,“不可苟进”。何无忌听不进这些劝告,轻敌冒进,在灵溪(今湖北荆州境)展开激战,结果是何无忌的部队被桓振打得大败,死亡一千余人,不得不退回寻阳,上书请罪。
【兵法浅析】
何无忌从胜利到失败,一条重要的教训是:骄兵。《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既没有远虑又骄傲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所打败,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警言。《汉书·魏相传》云:“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清代著名的军事家曾国藩,一生以谦虚谨慎为怀,谨慎使他最终不易出错,谨慎使他最终谋取胜局。他说,凡是骄傲的人,总希望表现自己,希望被别人奉承,就像孔雀一样,遇见围观的人多了,就开屏展示自己的美丽。其实,这很容易招来众怒。
“骄兵”现象,是军事上屡屡出现的现象。从兵法上认识,“骄兵”不但不能正确地运用兵法,反而会片面乃至错误地运用兵法,兵法不对头,失败就不可避免。从本质上认识,“骄兵”与落后一样,都是受制于人的,落后受人欺负,骄兵遭人暗算,二者只能成为被动挨打的输家。
【读后随笔】
灵溪之战,说的是“骄兵必败”。它告诉未来的军事指挥者,战胜敌人,首先要战胜自己;而战胜自己,必须同“骄兵”现象作斗争。凡是不能勇于克服和纠正骄傲轻敌毛病的人,必然是军事上的失败者。不论你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历史就是这样惩罚“骄兵”者的。
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战将有对付骄兵的好办法。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将李文忠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好学善谋,用兵如神,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尤其是在制服骄兵上有一套高招,主要是:以精制强,以静制动,以点制面。
一次,他奉朱元璋之命,领兵在诸全迎战强大的吴军进攻。当时,张士诚统领的吴军尽管兵多将勇,但常常犯骄傲轻敌的错误。面对强敌的进攻,李文忠与众将在分析敌我双方形势后说:“吴军人虽多,但很骄傲;我军人尽管少却很精锐。以精锐的兵力去打骄傲的军队,岂能不胜呢?”众将自然懂得“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的道理,于是大家纷纷赞同,有信心和决心打败吴军。接着,李文忠带领大家在距离诸全50里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新城,使之与诸全成犄角之势,便于互相援救。在抓紧做好各种准备之后,吴军先后两发起进攻,第一次是16万兵马,第二次是20万大军,两次进攻都无功而返,大煞了张士诚的傲气。随后,李文忠抓住战机,选好突破口,骑上战马,手持铁槊,带着数十名敢死骑兵,从高处飞驰而下,冲入敌群,铁槊所到之处,脑浆迸裂,所向披糜。这时,后续部队紧紧跟上,杀死吴军数万人,俘虏军官600人,兵士3000人。明太祖朱元璋在战后的庆功宴上,赞扬李文忠说:“古人曰:用兵之道在于谋,说的就是你李文忠啊!”
在现代战争中,凡骄傲轻敌的军队同样是要打败仗的。1973年10月6日至24日,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在这场大战中,以色列部队出现了惊人的一幕:王牌190装甲旅全军覆没。究其原因,却是骄傲轻敌所致。
装备精良的以色列王牌部队第190装甲旅,10月8日奉命从阿里什增援固守菲尔丹附近孤立据点的以军,破坏菲尔桥,以阻止这个方向的埃军继续向前推进。由于该旅3次突袭受挫,其旅长亚古里骄情大发,将85辆坦克集结在第二道防线,准备孤注一掷。而埃军借机,佯败诱敌,更加助长对手的骄傲轻敌情绪。以军190装甲旅始终未识破埃军的企图,将集结的坦克高速开进,很快进入了埃军伏击圈,3分钟内以军85辆坦克全部被击毁,该旅旅长亚古里被生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