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美东
徐美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818
  • 关注人气:4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军事050.平城之战与不虞则败

(2014-12-08 05:58:16)
标签:

军事

笔记

《资治通鉴》

【战例摘读】

原文:三月,庚子,燕主垂留范阳王德守中山,引兵密发,逾青岭,经天门,凿山通道,出魏不意,直指云中。魏陈留公虔帅部落三万馀家镇平城;垂至猎岭,以辽西王农、高阳王隆为前锋以袭之。是时,燕兵新败,皆畏魏,惟龙城兵勇锐争先。虔素不设备,闰月,乙卯,燕军至平城,虔乃觉之,帅麾下出战,败死,燕军尽收其部落。魏王珪震怖欲走,诸部闻虔死,皆有贰心,珪不知所适。(《资治通鉴》第108卷)

译文:三月,庚子(二十六日),后燕国主慕容垂留下范阳王慕容德镇守中山,自己带着部队秘密出发,翻过青岭,途经天门,在山中奋力开凿,打通道路,出乎北魏的意料之外,大军直奔云中。北魏陈留公拓跋虔统领的部落约三万多户人家镇守在平城。慕容垂来到猎岭,让辽西王慕容农、高阳王慕容隆作为前锋部队突袭拓拔虔。这时,后燕部队刚刚遭到失败,都很畏惧北魏,只有慕容隆统辖的龙城部队勇敢果决,个个争先。拓跋虔平素经常不注意戒备,闰三月,乙卯(十二日),后燕军来到平城,拓跋虔才发觉,仓促之中率领他的部下出来接战,战败而死。后燕军部收编了他的部落。北魏国主拓跋珪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惊恐惧,打算放弃都城逃走,其它部落听说了拓跋虔的死讯,都产生了二心,拓跋珪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好。

公元396年3月,北魏陈留公拓跋虔统领部落三万多人镇守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拓跋虔在这里镇守,总认为安全无事,平素经常不注意戒备。后燕辽西王慕容农率兵突袭平城,拓跋虔一点迹象也没有发现,等后燕军攻到身边,才仓促带领部下出来迎战,结果战败而死,后燕军收编了这个部落。

【兵法浅析】

这个战例从败方说明了一个道理:懈兵必危。拓跋虔的全军覆没,吃亏在松懈、弛戒、无备上。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以虞待不虞者胜”。意即:以有戒备的军队对待松懈无备的军队可以取胜。《左传·襄公一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百战奇略·忘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黄帝制五兵,以备不虞。是以古者春搜、夏苗、秋弭、冬狩,皆以农隙以讲武事。”意思也说得很清楚,黄帝为何要制造五种兵器?是因为为了防备“不虞”;古人为何四季都要进行狩猎活动?是因为借农闲时间不间断地进行军事训练。

虞则胜,不虞则败。有备与无备是大不一样的,松懈无备的军队在有戒备的军队面前是要打败仗的。因此,人们常常用“有备无患”、“不虞则败”,提醒自己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祸害,应当加强武备。而经验证明,长期的和平生活,很容易消磨尚武精神,使之耽于安乐,忘记戒备,失败由此随之而至。

【读后随笔】

战例中所说的拓跋虔“素不设备”,敌至“乃觉之”,仓促应战,“败死”。陈留公拓跋虔,死得冤枉吗?一点也不冤枉。完全是自作自受,谁叫他平时松懈无防!他不仅害了自己,而且把一个好端端的部队也给毁了。其教育意义在于警示后人:松懈生危,“不虞”则败。

“虞”与“不虞”,说的是有备与无备的问题。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有备总比无备好,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胜在有备上,败在无备中。古人,多有“有备”之谈,却在无备上说得不多。《左传·襄公十一年》:“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书·说命》中云:“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其实,古人从正面讲“有备无患”,也可以使人从另一面得到启示:无备有患、不虞则败。

未来的战争与和平相联。和平与战争,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人们喜欢和平、讨厌战争,只是一种主观愿望。然而,切不可以主观代替客观,以和平否定战争。因此,在和平的环境下,不要放松警惕,应时刻想到战争的危险,并从物质到精神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否则,安而忘危,就会付出血的代价。

公元280年,西晋灭亡吴国后,晋武帝司马炎以为天下太平了,主张军队将领不必再去从事军事,让他们统统转业去管理行政事务,并下令解散州、郡的部队。由于军备废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给内外敌人以可乘之机,不久天下大乱。

作为现代军队,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下,应该是不松懈警惕,时刻想到战争的危险;不松懈准备,时刻保持来之能战;不松懈训练,时刻做到战之能胜。这样,不仅可以保卫国家,避免危难祸害,而且还可以为捍卫和平做出贡献。

未来的战争与输赢并存。打赢未来战争,是我们所追求的目的。但在作战的过程中不可能只有赢没有输,有赢有输是正常现象。当出现输的现象时,一般不会松懈警惕,反而会从中吸取教训,以利再战。问题是,在赢的情况下,往往会头脑发热,容易放松戒备,这是十分危险的。赢,是一件好事,又是一种严峻考验。在取得战绩的面前,务必要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做到胜不骄,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历史给了我们一个血的教训:不虞则败。

公元1723年秋,清朝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率军平定分裂叛乱分子,连连获胜。在胜利面前,年羹尧十分机警,认为分裂分子还未彻底消灭,不可懈怠。一天夜入三更,突然一群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从营帐上空飞过,年羹尧迅速判断敌人偷袭的前兆,马上唤醒官兵,严阵以待。四更时分,敌人果然急驰而来,年羹尧挥军四起,歼敌大部,打了一个计划之外的胜仗。事后,有人问其秘诀。年羹尧说:“我无妙法,只有戒备二字。”

作为现代军人,在未来的征程上,要有很好的心理准备,有很好的精神状态,时刻想到战争的危险,充分做好战争的准备。即便在作战顺利的情况下,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有备无患,切实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