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33.南阪之战与饵兵勿食
(2014-11-21 06:30:16)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例摘读】
原文:绍军至延津南,操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曰:“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操曰:“勿复曰。”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而敌,如何去之!”操顾攸而笑。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曰:“可上马。”操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操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丑与颜良,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之,绍军夺气。(《资治通鉴》第63卷)
译文:袁绍大军到达延津以南,曹操部署军队在南阪安营,派人登上营垒了望。了望的人报告说:“敌军大约有五六百骑兵。”一会儿,又报告说:“骑兵稍多,步兵不可胜数。”曹操说:“不必再报告了。”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放马休息。这时,从白马西迁的辎重已经上路。将领们认为,敌军骑兵多,不如回去守卫营垒。荀攸说:“这正是引敌上钩,怎么能走?”曹操看着荀攸微微一笑。袁绍的骑兵将领文丑与刘备率领五六千骑兵先后赶到,曹军将领们都说:“可以上马了。”曹操说:“还没有到时候。”又过了一会儿,袁军骑兵来得更多,有的已分别抢夺曹军的辎重车队,曹操说:“时候到了。”于是曹军全体骑兵上马。当时曹军骑兵不到六百人,曹操挥军猛击,大破袁军,斩杀文丑。文丑与颜良都是袁绍军中有名的大将,两次交战,先后被曹军杀死,袁绍军中士气大衰。
公元200年,袁绍派武将文丑追击曹操。曹操驻扎南阪(今河南延津南),当发现文丑即将赶来时,却命令骑兵解下马鞍,到敌人来的方向放马休息,并把军用物资放在道路上。曹操的将领看见敌人来得很多,请求去守卫营垒。曹操的谋士荀攸说:“这正是引敌上钩,怎么能走?”文丑的骑兵越来越多,果然是争先恐后去抢夺军用物资。这时,曹操一声令下,突然发起反击,大破袁军,文丑也被斩杀了。
【兵法浅析】
这个战例中,曹操运用的是“饵兵”法,文丑是“食饵”者。见饵就食,自然是“饵兵”法的成功。文丑正因为贪图小利,争先抢夺曹军的辎重,所以招致杀身之祸。
《孙子兵法·军争篇》从预防的角度提出“饵兵勿食”的策略,意思是,对于敌人的小利引诱,千万不要去贪图。《百战奇略·饵战》云:“凡所谓饵者,……乃饵兵也。或散牛羊于野,或弃辎重于途,诱敌争取,而反兵击之。”译意是,战法上所说的饵兵, ……是指用小的利益引诱敌人。或者把牛羊散于原野,或者把军用物资遗弃在道路上,以引诱敌人来抢夺,然后回师袭击。
“饵兵勿食”中的“饵兵”,在古代战争中,除了用牛羊辎重引诱之外,还有另外几种情况:用小部队或假情报向敌人卖出破绽,引蛇出洞,诱敌就范;为掩护大部队作战,随时派出一些人员示机于敌,进而达到纠缠和牵制敌人主力的目的,使敌人为眼前的小利而失去大的战机等。香饵之下,必有悬鱼。军战为利而争,也就容易为利所惑。所以,孙子断言:“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读后随笔】
“饵兵勿食”是一句过时了的警言吗?不是的!即便是未来的战场上,也将会出现“饵兵”现象,也还有一个“勿食”的问题。
古往今来的事实表明,只要有战争存在,就会有人使用“饵兵”法。饵敌之计,采用起来较为简单方便,先给点“甜头”让对方尝尝,然后引其上当,最终使对手吃尽“苦头”。这种“利之”的事例屡见不鲜。采用“饵兵”法的好处有二:一方面可以让对手轻敌,在狂傲中毫无顾忌地进入食物圈套;另一方面可以振奋己方临战精神,激励士兵非奋勇作战不足以保命的求生欲望。
“饵”者常在,“食”者常有。一个好的军事指挥员,决不会贪图小利,不但会使用“饵兵”之法,而且能够做到“饵兵勿食”。在未来的军事斗争中,对“饵兵”现象仍然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要期望敌人发善心,不可指望天上掉馅饼,不图眼前之小利。一位现代兵家曾发过这样的感叹,有些人在敌人的枪弹面前没有倒下,却败倒在敌人的利诱面前。因此,在强敌威胁面前,要成为英雄;在饵兵引诱面前,切不可成为败将。非但如此,而且应当善用饵兵法。那么,怎样在军事上成为一个高明的“钓者”?关键要在“饵”上下功夫,“钓鱼必用饵,钓者舍饵而得鱼”。只要敢于舍饵、善于用饵,才能有所收获。
春秋鲁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楚国进攻绞国,两军接峙于绞城南门。绞军紧闭城门固守,楚军多次攻击不下。楚国大夫莫傲屈瑕献计认为,城中柴草不足,此时以柴草之利为饵,定能使绞军上钩。于是,楚军部署好兵力,派出士兵化装成樵夫,进山打柴,引诱绞军出城掠夺。果不所料,绞王正为柴草而发愁,见楚人三三两两在山间打柴,又没有士卒保护,以为有利可图。楚武王又故意让绞军连续几天抢去柴草、衣物、干粮。绞军越抢胆子越大,以至利令智昏,最后终于被楚军破城消灭。在这一战例中,楚军的胜利,实际上就是“饵兵”法的作用;绞军的失败,实际上就是“食饵”的结果。
《韩非子·说林下》记载了一则“愚人误国”的寓言故事。这则寓言,可以从不同侧面使人领悟不同道理:愚者之暗,在于见“饵”而上钓;智者之明,在于善用“饵兵”之法。晋国执政官知伯要去攻打接邻的仇由国,因道路艰险阻塞,无法行军。若派兵劈山开路,又会暴露军事企图。于是,知伯先铸造了一口大钟,赠送仇由国君。仇由国君非常高兴,准备开辟道路,迎取这口大钟。此时,仇由国大臣赤章曼枝向国君进谏说:这件事非同小可,赠送贵重的礼物,一般是小国服侍大国的做法,现在一反常态,大国给小国送重礼,其中必然有诈,我们万万不可接受。仇由国君不听忠告,执意接受知伯赠送的大钟。赤章曼枝预见形势不妙,悄悄地跑到齐国去了。事过七个月,仇由国果然被知伯发兵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