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军事032.安众之战与归师勿遏

(2014-11-20 05:16:55)
标签:

军事

笔记

《资治通鉴》

【战例摘读】

原文:会绍亡卒诣曹,云田丰劝绍袭许,操解穰围而还,张绣率众追之。五月,刘表遣兵救绣,屯于安众,守险以绝军后,操与荀域书曰:“吾到安众,破绣必矣。”及到安众,操军前后受敌,操乃夜凿险伪遁。表、绣悉军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他日,域问操:“前策贼必破,何也?”操曰:“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吾是以知胜矣。”(《资治通鉴》第62卷)

译文:正好袁绍部下逃兵投奔曹操,说到田丰劝说袁绍袭击许都,曹操便从穰县解围撤退。张绣率军在后追赶。五月,刘表派军去援救张绣,驻在安众,据守险要,切断曹操退路。曹操给荀域写信说:“我到了安众,一定可以击败张绣。”及至到达安众,曹军腹背受敌,曹操于是乘夜开凿险道,假装要逃跑。刘表、张绣率领全部军队前来追击,曹操布下埋伏,命步兵与骑兵前后夹击,大破刘表与张绣联军。后来,荀域问曹操说:“你以前料定敌军必败,是根据什么?”曹操说:“敌人阻挡我们退兵,是把我军置于死地,我因此知道可以获胜。”

公元198年5月,曹操率兵到达安众(今河南邓州东),在那里展开了战争。由于曹操腹背受敌,于是他乘夜开凿险道,假意往自己的军营回逃。刘表、张绣率领全部军队前来阻击。曹操借“虏遏吾归师”之机,命步兵与骑兵前后夹击,拼死杀敌,大破刘表与张绣联军。

【兵法浅析】

曹操在安众打了一场胜仗后,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早已料定敌人会败?曹操回答说:“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吾是以知胜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敌人阻挡我们退兵,是把我军置于死地,我因此知道可以获胜。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早已说过:“归师勿遏。”《百战奇略·归战》在阐述“归师勿遏”时说:“凡与敌相拒,若敌无故退归,须详加审察。果力疲粮竭,乃可袭追,否则必中其计。”也就是说,与敌人对峙时,如果发现敌人无故撤退,必须认真细致地分析研究敌情,敌人如果真是兵力疲惫和粮草不继,那就可以进兵追击;如果不是这种情况而盲目追击,必然中敌诡计。

刘表、张绣在安众作战中,之所以吃了败仗,不是兵力不如曹操,也不是战势不利于自己,而是因为曹操在腹背受敌、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采用“归师”法,引诱刘表、张绣率军从正面阻击,将曹军置于死地,曹军官兵必然英勇作战以求生机。这样一来,刘表、张绣对曹操的“归师”,本来不该“遏”的,却“遏”了,中了曹操的计,帮了曹操的忙,只好大败于安众。

“归师勿遏”,简言之,就是对于正在向本土归返的军队,不要从正面阻击它。对于“归师”之敌,如果从正面加以阻击,不仅阻而难击,反而会激发敌军拼死反抗。从军事心理学原理看,这样激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令人难以抗拒。同时,在对待“归师”问题上,要防止上当受骗。当然,“归师勿遏”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说凡是撤退的敌人都不能进行阻击。可以拦阻的,要坚决拦阻;应该打击的,要狠狠打击。否则,会从另一面犯错失战机的错误。

【读后随笔】

对“归师勿遏”问题的研究和掌握,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未来战争虽然与传统战争有很大的不同,但仍然有一个敌我双方机动的问题。有机动就应该有出师与归师之说。因此,重视研究“归师勿遏”,对打赢未来战争会有积极意义。

要善判敌方“归师”。准确地判断和把握作战对手的“归师”问题十分重要。一般地说,敌方的“归师”有三种类型:一是正常而归。它反映在时间、空间上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二是假意而归。这种“归师”后面必有圈套。这个圈套是主动设置的,让你来钻,最后将你套住。三是失败而归。对于这种“归师”,只要细心观察便可从中看到乱像。

要善待我方“勿遏”。“勿遏”,说的是一般不要阻截,“勿”是相对而言的,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勿遏”中还存在着可“遏”的因素。高明的军事指挥者,对正常而归者,往往以“勿遏”来谨慎对待,因为阻挡归心似箭的敌人,常常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对假败而归者,应及时戳穿其阴谋,不盲目出击,防止陷入敌人圈套。同时,要及时采取反制措施,用这个圈套去套住对方、击败对方。对真正的败归者,在防止反扑的同时,要抓住战机,果断出击,置敌于死地。

要善施我方“归师”。作战双方都一个“归师”问题。如何利用好我方的“归师”,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如若巧妙地实施我方“归师”,也会引敌上当,从而击败敌军。利用“归师”制敌,不仅可以用于陆战,而且还可以用于空战。在空战中,以我机不战佯“归”之策,引敌机前来拦阻,诱其进入我地面火力范围,尔后制敌机于死地,也不失为高明之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