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34.东海之战与以全为上
(2014-11-22 05:54:33)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例摘读】
原文:曹操遣夏侯渊、张辽围昌豨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乃使谓豨曰:“公有命,使辽传之。” 豨果下与辽语。辽为说操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辽诣操;操遣豨还。(《资治通鉴》第64卷)
译文:曹操派遣夏侯渊、张辽率军围攻占居东海的昌豨豨,数月未能攻下,曹军粮草已尽,将领们商议撤军。张辽对夏侯渊说:“这几天以来,我每次巡视阵地,昌豨的目光总追随着我,而且他们的箭也比以前射的少一些。我认为这是昌豨心中犹豫,所以未尽全力作战。我准备引动他交谈,或许能诱使他归降。”于是,张辽派人对昌豨说:“曹公有命令,让张辽传达给你。”昌豨果然下城与张辽交谈。张辽向他盛赞曹操的谋略武功,说曹操正广施恩德,招纳四方豪杰,先归附的可以受到重赏。昌豨便答应投降。张辽就孤身一人上昌豨占据的三公山,到昌豨家中,会见他的妻子。昌豨十分高兴,随张辽一起去拜见曹操,曹操命昌豨返回原处。
公元201年,曹操派夏侯渊、张辽率军攻打占据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的昌豨。可是攻了数月却无效果。张辽从与昌豨的多次对视中,发现昌豨心中犹豫,未尽全力作战。于是张辽与夏侯渊商量变武攻为诱降,由张辽一人进入对方据点,把工作做到昌豨的家里,从而完整无损地把这支军队收编过来。
【兵法浅析】
曹将张辽的东海一仗,打得高明,胜得可贵。其高明可贵之处,不在力“破”,而在谋“全”。兵法上将它称之为“以全为上”。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孙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各种不同的用兵方略中,保全敌国而使之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保全敌一个军而使之降服是上策,击破敌的一个军就次一等;保全敌的一个旅而使之降服是上策,击破敌的一个旅就次一等;保全敌的一个卒而使之降服是上策,击破敌的一个卒就次一等;保全敌的一个伍而使之降服是上策,击破敌的一个伍就次一等。
作战用兵,杀伐炽烈,无论胜方还是败方,皆有伤亡之损耗,所以最上策就是既取得胜利,又能保全自己的实力,不受任何损伤。因此,用谋略的方式,不经血战而屈服敌人之军旅,获得最完整的战果,是用兵的最高境界。所谓“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主要目的在于强调以“全”争天下,也就是在力求不“破”的情况下,取得“全”胜。
【读后随笔】
“以全为上”,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各种武装集团所积极追求的效果。“全”的基本含义是保全、完整。它以屈服为前提条件,与“破”作比较,不动干戈,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效果,是上等谋略,也是上等效果。
“以全为上”是以“伐谋”为基础的。所谓“伐谋”,就是运用智慧,订出适切的政略,诱使敌人陷于模棱两可,犹疑不决的错误政策中,促使敌人慑服于己方的政治压力,使其举棋不定,惊慌失措,而使己方能以最显微的代价,获致最大的战果。这种谋略的运用,是没有战场的战斗,常常是利用敌人的心理弱点及现实利害,步步逼进,潜移默化,不断生效,最终导致心理崩溃,不战而诚服。东海之战中的张辽,正因为把争取工作做到了对手的家里,所以获得了全胜的战绩。近代兵学家李德哈达对这种现象作过细致的分析,指出:“在战争较高阶段中,若能在对方指挥官之心理上,造成一种印象,则其结果,即可瓦解其整个部队之作战力量。而在战争之最高阶层中,对于一个国家之政府,若能加以心理上之压迫,更足以瘫痪其所有一切作战力量,即如一个人之手掌瘫痪,则刀剑当然会从其手中落下。”这段话诠释了战争之最高境界,就是使敌国陷于不知所措的瘫痪境地,而己方能乘此良机,予取予求。
“以全为上”并非不要军事实力。相反,在实施“伐谋”时,必先具备可胜之战力及必战之决心,才能形成较敌优越的战略态势。否则,一味空谈“伐谋”,缺乏贯彻的决心和实力,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孙子在讲“伐谋”之后,还讲了“伐交”、“伐兵”问题;在讲了上一句“以全为上”的同时,又说了下一句“以破次之”。“为上”与“次之”的关系,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只要“为上”、不要“次之”的问题。假若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基础,“为上”就缺乏有力的支持,“为上”就会流于空谈。假如曹军没有完全可以制胜昌豨的军力,就难以在东海之战中以和平的形式解决问题。
在正确理解“以全为上”之后,不难看到,军事技术的发展以及高科技在军事领域中的运用,不仅没有降低“以全”在战争中的“为上”地位和作用,而且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了;不仅没有否定运用谋“全”的可能性,而且为谋“全”的运用提供了新的天地,为它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和条件。美国著名政治家、前总统卡特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他的《运筹帷幄》中指出:美苏竞争不应该是通过战争,而是一个不断积累得分逐步压倒对方的过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事实表明,不是西方军事集团力“破”所致,而是通过谋“全”、“不断积累得分”所产生的结果。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无论是实施“斩首行动”,还是进行“震慑”作用,涵盖着谋“全”的用意,涵盖着“不战屈人之兵”的企图。看来,只要有战争和军事斗争存在,军事家们对谋“全”的追求就不会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