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16.垓下之战与先胜后战
(2014-11-04 06:05:34)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例摘读】
原文:十二月,项王至垓下,兵少,食尽,与汉战不胜,入壁;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夜闻汉军四面楚歌,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则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乘其骏马名骓,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才百馀人。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以所乘骓马赐亭长,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示中郞骑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杨喜、吕马童、及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户,封五人皆为列侯。(《资治通鉴》第11卷)
译文:十二月,项羽到了垓下,兵少粮尽,与汉军交战未能取胜,便退入营垒固守。这时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将项羽的军营重重包围起来。项羽在晚上听到汉军四面都哼唱着楚歌,就大惊道:“汉军已经全部得到楚国的土地了吗?是什么原因楚人这么多呀!”便连夜起身,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泪下数行,侍从人员见状也都纷纷哭泣,全不忍心抬头观看。项羽于是骑上他的名叫骓的骏马,部下的壮士相随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即突围往南奔驰。天大亮时,汉军才发觉,便命令骑将灌婴率五千名骑士追赶。项羽渡过淮河,相随的骑兵能跟上他的才一百多人,到达阴陵后,项羽一行人迷了路,就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骗他说“往左”。但是项羽等往左走,却陷进了大沼泽地中。汉军因此便追上了他们。……这时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把船停泊在岸边等着他,并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土地方圆千里,民众几十万,却也足够用以称王的了。望大王您火速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到来,无船渡江。”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呀!况且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而今没有一个人归还,纵使江东父老怜爱我,仍然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啊!即使他们不说什么,难道我就不感到心中有愧吗!”于是就把自己所骑的马骓送给了亭长,命令他的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军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身受十多处伤。这时项羽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司马吕马童,就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即面对着项羽,指给中郎骑王翳说:“这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买我的头颅,分给享用万户赋税的封地,我就留给你一些恩德吧!”即自杀而死。王翳随即取下项羽的头颅。其余的骑兵便相互践踏着争抢项羽的躯体,互为残杀的有几十个人。到了最后,杨喜、吕马童和郎中吕胜、杨武各夺得项羽的一部分肢体。五个人把项羽的肢体会合到一起,都对得上,因此便划分给他们享用民户赋税的封地,将五人都封为列侯。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壁沱河北岸)打了败仗,并被汉军包围。晚上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全部被汉军所占领,便饮酒悲歌。之后,领八百多兵突围南奔。过淮河,相随骑兵只剩一百多。到达阴陵迷了路,陷进大泽中,还是被汉军追上。于是项羽不禁哀叹:“天之亡我!”随即在乌江自刎而死。
【兵法浅析】
垓下之战是项羽由强变弱、彻底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因此而著称于世。其实,这个战例浅显简单。它说明,项羽的灭亡并非偶然,而是由诸多必然因素所致。为什么垓下成为项羽灭亡的转折点?这里固然有其多方面的军事、政治原因,但从兵法上看,他违背了先胜后战原则,是先战后谋、先战无谋的必然结果。
《孙子兵法·形篇》说:“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之师总是首先创造战胜敌人的条件,而后才去寻求与敌人决战;而失败之将,却总是先冒险地同敌人作战,而后才企求侥幸取胜。
垓下之战中的项羽,虽有拔山之力,却无盖世之谋。他至垓下,就无准备无筹划,听到“楚歌”,不知何因;被人围困,“左右皆泣”无解围办法;强行突围后,又“迷失道”,走到哪儿算哪儿;最后,只好哀叹“天之亡我”,而自尽于乌江。
“先胜而后战”,是古人作战中的经验之谈、制胜之道。事实表明,不懂得事先谋划战胜的条件再去进行决战,而总是先出战后去谋求侥幸取胜,是很难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即便一时打过一些胜仗,但终究是会失败的。明代兵家刘伯温在《百战奇略·轻战》中说:“凡与敌战,必须料敌,审而后出兵。若不计而进,不谋而战,必为敌败。”其意也是说,不事先谋划好就去作战,就要被敌人打败。
【读后随笔】
项羽对垓下之败以“哀叹”作结,似乎得到了某种解脱,其实他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败得如此惨烈。由此想到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时,叙利亚人对以色列人的一次战绩感到“震惊”,称之为中东“震惊”现象。这一现象来得快也去得快,人们很快从中找到了答案。两件事,时隔2000多年,但都可以用“先胜后战”兵法加以解读。垓下之战,项羽的败因已在前面作了浅析。下面,只说说中东“震惊”现象的原委。
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的以“萨姆—6”导弹为骨干的防空体系,把以色列空军打得落花流水。可是,过了8年多,情况起了戏剧性变化,原先被“萨姆—6”导弹打得不敢接近运河上空的以色列“F—4”战斗机,这次却出乎意料地在6分钟内将“萨姆—6”打成一堆废铁。消息不径而走,人们为之震惊。是什么原因使致呢?是以色列在空袭“萨姆—6”导弹之前,竟用了8年时间,摸清了“萨姆—6”导弹的技术性能和弱点,掌握了它的发射、控制程序及其制导雷达与无线电的频率波长。同时,又加紧改进了自己的电子战系统,研究出新的侦察、欺骗和电子干扰战术手段。在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准备之后,以色列已完全有把握对付“萨姆—6”导弹,因而发动了这次空袭。以色列人在谈到这次空袭胜利时说,我们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功夫花在战前准备上。
从项羽的“哀叹”到中东的“震惊”,想到未来的战场上应当没有这种“哀叹”和“震惊”。因为人们更加懂得在未来的战争中也应坚持“先胜后战”的原则。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其胜负固然要在战场上见分晓,但构成战争胜利的因素,却主要是在战前形成、生长的。战争的角逐在战前早已开始,放弃这种角逐,就是放弃胜利。这就是对“先胜后战”的最好诠释。
几场现代高技术战争已印证了这一点。美国发动对伊战争,开始出现了一些挫折,是不足为怪的,但从总体上说还是在“先胜后战”原则下进行的。他们早在2002年1月,就开始制定“倒萨”作战计划,据有关消息报道,在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办公室里开了无数次会,每次都耗时两三小时,还使用保密视频系统与中央司令部总指挥弗兰克斯上将,在佛罗里达州塔帕的总部商量,前前后后讨论了不下20个作战方案。
至于未来怎样在战前角逐、如何做到“先胜后战”?虽无统一说法,但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要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把握”的军事原则上探讨,至少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初战求其必胜。初战也叫序战,是战争或战役的第一仗。它对全局有很大的影响。军事上早有“慎重初战”、“初战必胜”之说。为此,要从敌情、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准备和创造必须都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确有把握而后动手,做到不打则巳,打则必胜。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机。机会总是有的,不可率尔应战。
第二,全战求其不败。慎重初战,也应慎重全战。从初战取胜后的其它战役和战斗,应从总体态势上先应保持不败的要求,敌人来犯,我有充分准备,加以应对,使敌人对我无懈可击、无机可乘。当敌人力量占绝对优势时,我也以用战略上的有利态势,使敌“货殚力屈”、“钝兵挫锐”之余,露出弱点,显现败象;当敌人力量弱于我时,要巩固我有利态势,慎重击敌,始终保持战之能胜的旺盛斗志。
第三,谋战求其万全。“先胜后战”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在智慧谋略上做到先胜。古人说:“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谋略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虽然不可能谋求每场战争都达到最高境界,但可以周密筹划,以智慧的力量去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力求做到“兵不顿而利可全”,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