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04.伐蜀之战与庙算为先
(2014-10-23 06:07:12)【战例摘读】
原文: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号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资治通鉴》第三卷)
译文: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求救。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顾虑道路险峻难行,韩国又可能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司马错建议仍旧出兵伐蜀,张仪却说:“还不如去征讨韩国。”秦惠王说:“请谈谈你的见解。”张仪便陈述说:“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洛一带,攻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天子以号令于天下,各国就不敢不从,这是称王的大业。我听人说,要搏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而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纠缠于远方的戎狄小族争斗,这可不是帝王的大业啊!”司马错反驳说:“不对,我也听说有这样的话:要想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要想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这三个条件具备,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之事做起。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政治昏乱,如同夏桀、商纣;以秦国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样。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国疆域,夺取它的财富可以赡养百姓,而军队不须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能获得广泛的利益而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蒙受不义之名,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攻打,那可是很危险的!请让我细说其中的原因: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亲密的友邦。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共同谋划,求得齐国、赵国的援助,并与有旧仇的楚国、魏国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对此,大王您只能束手无策。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在。所以,攻打蜀国才是你十拿九稳的上策。”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仅用十个月就攻克全境,把蜀王降为侯,又任命陈庄为蜀国宰相。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想出兵伐蜀(今四川境),但又有些顾虑。于是,召集大臣商议此事。大臣张仪、司马错先后谈了看法。经过身边人一番陈述庙算,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举兵伐蜀,仅用十个月就攻克全境。秦国吞并蜀国后,更加富庶和强盛。
【兵法浅析】
秦伐蜀之战,与其说是战,不如说是谋。其实,在军事斗争中战与谋是紧密相联的。秦惠王举兵伐蜀之果,正是源于司马错伐蜀之谋。司马错大辟天下,深谋伐蜀,可谓是一个老谋深算的能手。他的一翻阔论确实精彩至极。让我们再次欣赏其原文:
“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
以上这番阔论,实际上是司马错的一番精彩“妙算”:
其一,先算。司马错在掌握彼、己的情况下,认为行王霸之业,务在富国、强兵、博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秦国,“今王地小民贫”;蜀国,“多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伐蜀对己有利,可以“广其地”、“富其民”、“博其德”。
其二,胜算。已与彼的各方面实力对比,伐蜀可以取胜。司马错认为成就王霸之业,要“先从事于易”,伐蜀就像狼进羊群那样容易,可以“得其地”、“取其财”、“缮兵不伤众”。
其三,全算。司马错从霸业之纵横论利弊,他从上下左右权衡、从内外古今对比,得出结论:攻打别的国家会带来危害,“不如伐蜀完”。
兵家十分看重“庙算”,坚持“庙算为先”、“未战而庙算”,力求做到谋深计远。《孙子兵法·计篇》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大意是,凡在开战之前就已经在决策上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凡在开战之前就已在决策上打了败仗的,是因为筹划不周密。筹划周密就能取胜,筹划不周密就会失败。
“庙算为先”,就是在作战之前,详细计算敌我双方的优劣条件,研判各种相关情势,然后预测胜败结论。“庙”,是指宗庙、祖庙而言,古代大凡兴师出征,免不了会云集于庙堂决策一番,其主要内容:要不要作战、能不能作战、如何作战等。经过较为广泛的讨论之后,然后拿出可行意见。战争事实证明,开战之前,如果计算周密,取胜的条件多,然后出兵,就会取得胜利;若是策划不周密,取胜条件不充足,就必然遭致失败。
【读后随笔】
有人认为,未来的战争打起来,一定很复杂,难以筹划和部署,恐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持这种看法的人,是不懂得战前“庙算”之重要性所在,实际上是“少算”不胜的观点。二千三百多年前,秦惠王组织的那场“庙算”伐蜀高层会议,尤其是司马错那番“算计”,告诉今天和未来的军事指挥者,“走一步看一步”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两军交锋之前,应该把握先机,“算”好自己,也“算”好对手,才能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
应该承认,现代战争比古代战争要复杂得多。正因为如此,更需要“庙算”在先,更需要讲究“庙算”的质量。一般地说,“庙算”水平的高低,历来是影响作战成败的重要因素。过去,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粗放对垒”对庙算“精确性”要求并不十分强烈,用兵打仗的“经验”、直觉,是建立在指挥员“悟性的自由创造”之上的“艺术”,在决定战争的成败中一直占“至高”地位。连克劳塞维茨也认为战争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领域”,战争中的一切行动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只有“靠才能去推测或者靠幸运去解决”。
高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猛烈冲击传统的组织指挥方式的同时,也愈来愈改变着传统军事谋略的“庙算”模式。高速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辅助“人脑”决策正在各国军队中兴起,电子计算机已经成为作战、指挥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战中的精确估算、逻辑分析、筛选优化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谋略决策方式开始向科学化、最佳化上升。作为计算机科学重要分支的人工智能发展,决策由“内脑”转向“外脑”。单靠人的五官和经验远远不能适应“庙算”的需要,迫切需要把人的思维放入到作战模拟中去,借助电脑计算机进行运筹和思考,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这是高级的“庙算”,作战之前不可缺少这样的“庙算”。尤其是高级军事指挥机关,更要掌握各种谋略和战法,更需要“先算”、“胜算”和“全算”。
“庙算为先”的核心在于预先确立一个作战计划。艾森豪威尔曾经说过,计划本身可能并不重要,但确定计划却是十分重要的。新技术条件下,战争爆发突然,战场情况变化急剧,战争持续时间较短,战机稍纵即逝。面对这种情况,预先制定作战方案或计划,则是非常必要的。有计划与没有计划是大不一样的,即便事先制定的计划并不完全符合战争情况,但补充修改起来比“走一步看一步”要强得多,展开作战行动也自觉得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军之所以在各次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中屡屡得手,预先制定较为完备的作战计划并付诸实施,不能不说是其基本原因之一。
1989年12月20日,美军发动了入侵巴拿马战争。在战前,多次分析了敌我兵力及兵力部署情况,制定了以“擒首”为目标的、以速战速决为核心的“蓝匙计划”。这个“蓝匙计划”上报之后,很快得到总统的批准,又很快下达了执行命令。在这次战争中,美军的行动几乎完全是按“蓝匙计划”实施的,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巴拿马国防军,而且达到了活捉国防军司令诺列加的目的。
从美国对伊战争中,也可以看出“庙算”的重要性。他们发动这场战争是经过长时间筹划的必然结果。据报道,早在一年前,美国就开始拟制对伊作战计划,并从20多个方案中选优,战前又一再修改。可以说,美军对伊开战,是在“未战庙算”之后的行动。尽管开战后出现过一些疏漏和失误,也作过不少调整,但总体上仍是按战前“庙算”来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