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05.即墨之战与待敌可胜
(2014-10-24 05:40:17)【战例摘读】
原文:田单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皆翔舞而下城中。燕人怪之,田单因宣言曰:“当有神师下教我。”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田单起引还,坐东乡,师事之。卒曰:“臣欺君。”田单曰:“子勿言也!”因师之。每出约束,必称神师。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见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单又纵反间,言“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冢墓,烧死人。齐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牛千馀,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其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大惊,视牛皆龙文,所触尽死伤。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者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杀骑劫,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复为齐。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走至河上,而齐七十馀城皆复焉。乃迎襄王于莒;入临淄,封田单为安平君。(《资治通鉴》第4卷)
译文:田单下令让城中人吃饭时,先在庭院里祭祀祖先,四处飞鸟争吃祭饭都盘旋落到城中,燕军很是惊讶,田单让人散布说:“会有天神派军师下界来帮助我们。”有个士兵说:“我可以做神师吗?”说罢起身便走。田单急忙离座追回他,让他面东高坐,奉为神师。士兵说:“我犯上欺主了。”田单忙悄声嘱咐:“你不要说出去。”便以他为师,每次出外整肃军队,都必称奉神师之命。田单又令人散布说:“我怕燕军把齐兵俘虏割去鼻子,作为前导,那样即墨城就完了!”燕国人听说,果然这样做了。城中守兵看到投降燕军的人都被割去鼻子,万分痛恨,决心坚守不降,唯恐被俘。田单再使出反间计,说:“我怕燕军掘毁城外祖坟,那样人心就散了”。燕军又中此计,把城外坟墓尽行挖毁,焚烧死尸。齐人从城上远远望见,都痛哭流涕,争相请求出战,怒气倍增。田单知道这时军民已经可以死战,于是带头拿起版、锹和士兵一起筑城,把自己的妻妾编进军队,还分发全部食品犒劳将士。他下令让披甲士兵都潜伏在城下,只以老弱人员、女子登城守卫,又派人去燕军中约定投降,燕军都欢呼万岁。田单在城内百姓中募集到一千镒金银,让即墨城的富豪送给燕军大将,说:“我们马上就要投降,请不要抡夺我们的家族!”燕将大喜,立刻应允并更加松懈戒备。田单在城中搜罗一千余头牛,给牛披上大红绸衣,绘上五彩天龙花纹,在牛角上绑束尖刀,而在牛尾绑上灌好油脂的苇草,然后点燃,趁着夜色,从预先凿好的几十个城墙洞中,赶牛冲出,后面紧随着五千壮士。牛尾巴被火燎烧,都惊怒地奔向燕军大营。燕军大惊失色,看到牛身上都是天龙花纹,碰到的不是死就是伤。加上城中敲锣打鼓呐喊,老弱居民也击铜器助威,响声惊天动地。燕国军队万分恐惧,纷纷败逃。齐军趁乱杀死燕军大将骑劫,追杀逃亡燕军,所经过的城邑都叛离燕国,再度归顺齐国。田单的军队越来越多,乘胜而入,燕军日日望风而逃,逃到黄河边,齐国失去的七十几座城都复归。田单于是前往莒城迎齐襄王回国都临淄,襄王册封田单为安平君。
公元前279年,燕国军队攻占了齐国大部分地区,只有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未被沦陷。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的田单只有在即墨城内苦苦坚守。他诱导敌人“把齐兵俘虏割去鼻子”,来激发齐兵对燕军的愤慨;施行反间计,让燕军“掘毁城外祖坟”,城内军民争相请战,怒气倍增;以金银贿赂燕军将领松懈其戒备。在延缓进攻时间之后,田单在城中搜罗一千余头牛,摆下了“火牛阵”。当他看到时机已成熟,便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让火牛惊怒地奔向敌营,燕军惊恐万状,纷纷败逃。田单率齐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失地。
【兵法浅析】
《孙子兵法·形篇》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意思是,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时机,去战胜敌人。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不能使敌人一定要被自己所战胜。
从即墨之战可以看出,齐国的田单为固守即墨城,采取的是“待敌可胜”谋略。当燕国大兵压境时,首先施用反间计,激发城内军民的抗燕情绪;然后采用取信于民的策略,与士兵一起筑城、犒劳将士。在这之后,向敌将送金贿赂、假允投降,达到缓兵之计。最后,凭借敌军松懈、可以取胜之机,采用火牛阵,一举击遗敌军。从田单的反间计、缓兵计看,其目的是解决“先为不可胜”的问题;从田单采用“火牛阵”来看,是他已经捕捉到了燕军“可胜”的战机。因此,在齐军的突袭下,“燕军大骇,败走”。
“待敌可胜”,就是等待时机,战胜敌人。这里的“待敌”,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去战胜敌人。首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不断地消耗敌人,并从中寻找战机,一旦时机成熟,就应该果断出手,打击敌人,夺取胜利。
【读后随笔】
即墨之战使用的是“待敌可胜”战法,它是以劣胜优的重要战法。在今天这个并非太平的世界上,强势者常常对弱势以武力相威胁。因此,弱势者在强敌威胁面前,就应该注意使用“待敌可胜”战法。那么,怎样去正确把握“待敌可胜”呢?这里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待敌可胜”。
“待敌可胜”的前提,在于我之“不可胜”。我们常说,保存和壮大自己是前提,压倒和消灭敌人是目的。“待敌可胜”不是与己无关,恰恰是前提条件。因为自己达到了“不可胜”的程度,就说明已经具备了实力,剩下来的是等待时机,战胜敌人。要使己之“不可胜”,一要提高人员素质,尤其是要提高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二要加强武器装备建设,尤其是加强它的质量建设;三要使人与武器结合得更好,不断地生成和提升战斗力。
“待敌可胜”的过程,在于寻求敌之“可胜”。“待敌可胜”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捕捉敌人的“可胜”点。换言之,就是寻求敌人的“败着”。当强敌的败着还没有显露、己方还没有胜利把握时,就不要贸然采取军事行动。对敌人的败着不清而出战,从来是兵家之大忌。所以,《兵经百篇·静字》中说:“我无定谋,彼无败着,则不可动。”
“待敌可胜”的目标,在于以我之“不可胜”去打击敌之“可胜”。任何军事行动都有自身的追求目标。“待敌可胜”所追求的目标意义,从表面上看,在于打赢这场战争;但从深层上看,是“不可胜”与“可胜”的统一。由于“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所以要把战胜敌人由可能变成现实,就必须抓住战机,以我之“不可胜”去打击敌之“可胜”,确保战争的胜利。
打赢以弱胜强的战争,要在“待敌可胜”上树立信心。“待敌可胜”的内在要求,就是捕捉敌人的“可胜”点。任何交战对手都存在一定的“可胜”点,只是多少不一,程度不同。即便是“武装到牙齿”的强敌,也不可能没有可寻的“可胜”点。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战前,美军就大肆炫耀自己的新式武器和作战方式;战中,展开“闪电攻势”,陆空并进、长驱直入,大有不可战胜之势,似乎是一场尽善尽美的战争。其实在开战之初,就显露出败点。他们以“一周之内拿下巴格达”的决心,仓促发起地面攻势,结果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麻烦,使“一周速决”的意图落了空。这种急躁仓促现象,就是一个“可胜”点。只不过伊军的实力太弱,难以抓住战机,针对这个“可胜”点,进行有效反击。
打赢以弱胜强的战争,要在“待敌可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般地说,“强胜弱败”是战争胜负的基本规律,但在一定条件下,以弱胜强还是可能的,这是辩证法所揭示出的道理,也是战史上所证明的事实。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准确地把握敌之“可胜”因素,能否有效地使自己“不可胜”。如能在这两方面下功夫,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我由弱变强、敌由强变弱,从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战胜强敌。
抗日战争初期,敌我力量对比是强弱悬殊。在军事力量处于劣势地位的我军,最后却打败了强大的对手,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正义的战争、人民支持等等,但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不断地创造“待敌可胜”的条件。在这期间,我军充分利用战场上的时间、空间等,制约和削弱敌人,使己方的力量得到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消耗敌军的军力、经济力乃至士兵的精力,以达到在战略、战术上消耗拖垮敌人。这样,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使强敌转化为弱敌,变成“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从而成为“可胜”之敌,最终被打败。这种不懈地从多方面转化自我,削弱敌人,“待敌可胜”的作战经验,可以为打赢未来战争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