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01.晋阳之战与愠不致战
(2014-10-20 04:31:28)今天起,进入读军事。读军事,为读鉴系列笔记二。此笔记的内容,主要摘读《资治通鉴》中的战例,析其兵法,并随笔对军事发展作些探讨。《晋阳之战与愠不致战》,是读军事第一篇。
【战例摘读】
原文: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就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资治通鉴》第1卷)
译文: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出兵团团围住晋阳,又引水灌城。大水一直漫到离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城中百姓的锅灶都被泡塌,鱼虾孳生,然而人民仍是对赵襄子忠心耿耿,誓死不降……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劝说道:“唇亡则齿寒,古之常理。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二家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就该轮到你们韩、魏自身了。”韩康子、魏桓子也说:“我们心里也知道他会这样做,只是怕事情还未发动计谋先泄露出去,就会马上大祸临头。”张孟谈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只有我一人听见,有什么可担心的?”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掉智军守堤士兵,使大水决口反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淹,大乱阵脚,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大败智家军,杀死智瑶,又将智家族人尽行斩灭。
公元前453年,晋国智氏宗主智瑶(智伯),依仗自己家族的兵力强大到处进行欺压。因为智瑶对赵家看不顺眼,产生个人怨恨,便胁迫韩、魏两家一起去攻打赵家。他们在围住赵家的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城后,引水灌城,遭到了城内百姓的顽强抵抗。由于韩、魏对智瑶的欺压行径早有反抗之心,只是敢怒不敢言。赵家利用这一点,派人说服了韩、魏两家与赵家联手反智,终于大败智家军,杀死了智瑶,瓜分了其领地。
【兵法浅析】
晋阳之战,是春秋战国之际,晋国内部四个强卿大族即智、赵、韩、魏之间,为争夺统治权益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以赵、韩、魏三家携手,共同攻灭了智伯氏的军队,瓜分其领地而告终。晋阳之战对中国历史由春秋进入到战国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史称“三家分晋”。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把战争看成是事关民众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应该认真思考,慎之又慎,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所谓“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说的是将帅不可因一时私怨而发动战争。战争为国家之事,并非君主或将帅一人之事,则万不可以一己之私而妄动。也就是说,反对“愠而致战”,主张“愠不致战”。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往往会丧师辱国,自取灭亡。智瑶因为对赵家的私怨,而胁迫韩、魏两家,对赵家诉诸武力,企图以战争解恨,可其结果是,不得人心,反被三家所瓜分。这叫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多行不义必自毙”。
“愠不致战”,实际上是慎战的原则。也就是说,对待战争应取慎重态度。战争是武装起来的活人互相仇杀,最容易导致感情因素的介入。因此,战争指导组织者要理智思考问题,不被感情所左右,清醒地把握战争的限度,坚定地做到:非利不动,凡是不能取利的就不轻举妄动;非得不用,凡是没有必胜把握的就决不用兵;非危不战,凡是不危及国家存亡的就不一定用武力解决问题。否则,就会自食恶果。
【读后随笔】
看了2500多年前的晋阳之战,总想对未来说点什么。遥远的昨天所发生的事情,虽然已清晰地印在史籍中,但未来战争是个什么样子,却还模糊不清。不过,从八十年代以来的一幕幕梦幻般的战争场景中,可以预料到未来战争的大体样式:其战场由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构成,其空间空前扩大,作战向大纵深、高立体、前后方区别淡化发展;其时效空前提高,作战高速度、全天候、全时辰无间断发展;其火力性质发生巨大变化,极大地增强了常规武器对战场的综合破坏效应。在这样的战场上作战,毫无疑问是以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光电技术等高新技术以及军队拥有或可能拥有的先进武器装备为基础的。
有军事专家对未来战争作过这样的预言:“一分钟可以决定战斗胜负,一小时能决定战局成败。”如此之快,仍然难免战争的浩劫。有资料介绍,人类有记载的战争达1.5万余次,杀戮35亿人。20世纪期间,所发生武装冲突与局部战争373次,死亡1亿人,经济损失5万多亿美元。未来信息化、高技术战争,仍以国家存亡、国民生死做赌注,是一件生死存亡之大事,断不能凭个人之“愠”,头脑发热,想出手时就出手,随意诉诸武力,而必须以客观冷静之理智,慎之又慎,“愠不致战”。
以“愠”致战者,常常倚仗自己拥有强大的军力,迷恋于武力解决一切问题。在他们看来,武器就是战争的决定因素。无独有偶,20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军事理论带有明显的“技术决定”倾向,什么“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导弹制胜论”、“高技术武器决定论”、“信息技术决定论”等。这种把战争的制胜因素完全归结为先进武器装备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偏颇的。因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诸多因素,首先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目的,还取决于战争双方的政治、外交、经济、军事、自然等各方面条件。应该说,未来战争是壮观而残酷的,高新武器装备将独领风骚,但决不意味着先进武器装备就可以决定一切,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仍然是人,是战争的正义与否。
二战以来的事实印证了这样一点,武器装备上的强者并不等于就是胜利者。侵朝和侵越战争失败了;阿富汗战争已成为前苏联的“滑铁卢”;还有以石击卵式的极不对称的科索沃等战争,也看不出其中的强者就是胜利者。如果未来有人凭借高新武器,随意诉诸武力,即便一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道义上出师无名,胜利难以长久,最终也不会有好结局。由此可知,凭借强大武力怒而兴师、愠而致战者,都不会有好结果。
“愠不致战”,应成为军事指挥主体在道德修养上的警策。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者,往往是讲究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当自己强大了,手中握有先进武器时,不会忘乎所以,轻易开战;即使遇到各种干扰,也能控制自己,做到在战争问题上不用个人感情代替理智思考。以一己之私,诉诸高科技武力,践踏国际规则,挑战世界和平,是极不负责、也不道德的行为。理所当然地会受到世人的谴责和历史的惩罚。须知,一个军事巨人的衰败之因,往往不在外力却在自身;而自身的衰败又往往从道德修养开始。难怪,先哲有言:“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易折。”为什么军队强大了就容易被消灭?从“愠而致战”导致自我灭亡上,也许能找到一些深层次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