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概念兼品“大树将军”
(2014-10-19 07:01:42)百科篇17原标题:符号学与思想工作符号概念——兼品历史鉴点“大树将军”
(一)符号学
符号学,西方当代新兴学科。起源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的理论。其内容十分庞杂,融汇了哲学、逻辑学、语言学、数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并渗透于多种学科领域。认为语言及非语言的标示类现象都是符号的表现形式;人们的认识活动和交流、交际活动都是由符号来完成的;符号具有表示者和被表示者即能指和所指两种构成成分;也具有约定俗成的特征。代表人物有莫里斯、雅克布森、巴特和艾柯等。这里,要特别讲一讲索绪尔的符号理论。他认为符号是一个双面实体,任何符号都由“能指”和“所指”两项要素构成。(笔者品注:所谓“能指”,是构成符号的物质要素,如象征和平的“鸽子符号”,能指就是人们常见的飞鸽。所谓“所指”,是构成符号的精神要素,如“鸽子符号”,所指就是和平。所以“鸽子符号”,亦称“和平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提出,使符号学有了开创性意义。
(二)符号概念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
符号学成为一门学科,虽感陌生,却有印记。过去对符号学大加批判,认为是纯粹的唯心主义的理论,应该说是批之有过、批之有错。作为一种研究和探索,如此批判排斥,实在没有必要。其实,世间上充满着符号,没有符号的世界是可怕的,也是不存在的。在思想工作中,符号概念在自觉不自觉地发挥着作用、产生着影响。组织、宣传、干部、群众等工作,那一个部门没有用过符号。导向教育树榜样;说理教育举名人;管理教育抓典型等等,榜样、名人、典型都是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的符号概念。所以,教育者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符号学原理,注意适时适量地用符号概念去生活、去工作。
用准你所需的“能指”。能指是符号构成的成分之一。它属符号的表示成分。能指概念源于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最初是指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但不是指物理物质的声音,而是指声音的心理印迹。以后,能指在符号学中被用来指一切表示的成分。如铃声、军号声、电报密码声等听觉形象,绘画、图表、色彩、建筑标志等视觉形象,这两方面都被归为能指的范围。甚至服装、食物、家具和汽车都在符号学中具有能指成分。用符号学理论做人的工作,就要把握好能指所表达特定意义的媒介物。举个通俗的例子,你要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要选用历史上的名人(名人符号)。历史上的名人很多,你应该从能指层面去筛选,最终可能确定屈原、岳飞、文天祥,因为这些符号的能指,是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正是你教育所需的符号。
用活你所需的“所指”。所指也是符号构成的成分之一。它是属于符号的被表示成分,是符号的意义所在。像诗歌中语言符号所表现的情感意义,科学符号所反映的理论概念,图象标志符号所指代的规则等,都是符号的所指成分。用符号概念做人的工作,就要把握符号中所指所反映的本质意义。还是以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屈原、岳飞、文天祥等爱国主义者符号,其所指分别是屈原的“忧国忧民”、岳飞的“尽(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用这样的传统精神去启迪人,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用够你所需的“符号”。能指与所指,是表示与被表示的关系,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符号。二者之间没有自然的必然的联系,不能由能指推断所指,也不能由所指推断能指,它们之间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比如,象征爱情的玫瑰花符号,玫瑰花是能指,爱情是所指,正是玫瑰花与爱情的连接,就俗成了爱情符号。借用符号概念搞思想教育,既把握好表示形式的能指,又要把握好反映内容的所指,让能指更加形象鲜活,使所指更加生动感人,从而用足用够符号的正面效应。
(三)品读历史鉴点“大树将军”
原文:大树将军者,偏将冯异也。为人谦退不伐。敕吏士非交战受敌,常行诸营之后。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屏树下,故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译文:大树将军是指偏将冯异。他为人谦逊退让,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命令他的部属除非跟敌人交战或遭受敌人的攻击外,其他时候都要排在别的部队后面。每到一个地方,将领们聚在一起大谈自己的功劳,只有冯异独自坐在树下不去参与,所以军中称他“大树将军”。
叙事:冯异是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元勋之一。据传冯异之所以屡建奇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和他的部属谦虚谨慎。“大树将军”冯异,在远近四方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公元前24年,刘秀重新调整兵马,把新收容的官兵分配给各将领。这时,被分配的官兵们纷纷争着要隶属于其下。
[品读]
“大树将军”是一个古老的符号。这个符号已存活近2000年,至今依然有着蓬勃生机和活力。其主要原因是,它的能指与所指所发出的正能量,一直没有质化和锐减。冯异的人品是高尚的,他居功不争功的精神是不老的,如此符号必然受到后世公认和爱慕。我曾写过一篇短文,叫《论“大树将军”中的“行后”品格》,全文只有小三段,意在保护和推广这个历史符号。现抄录于下:
“大树将军”冯异自觉“行后”,是头脑清醒、品德高尚的体现。古云:“骄兵必败”。打了胜仗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头脑发昏、得意忘形,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失败就可能伴随而至。只有在胜利面前,从各方面谨慎自我,不居功自傲,不追名逐利,才有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今后的作战中再立新功。
“大树将军”冯异自觉“行后”,不会否定他在作战中已立下功劳。一般地说,功劳是既定存在的事实,不因为“行后”而减少,也不因为争功而增加。有时因为“行后”,给人以误解,那是暂时现象,迟早会得到社会承认。即便是由于“行后”被误解了,也是高尚的无名英雄。
“大树将军”冯异自觉“行后”的精神,值得今人学习,也值得当今领导者思考。对于今天的自觉“行后”者,组织领导者应公正地加以保护。特别是在论功行赏时,不能让那些无功而抢功者占便宜,也不能让那些有功而“行后”者吃亏。在这个问题上,如果领导者处理不当,久而久之就会挫伤“行后”者的积极性,有害于事业。
应该说,在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中,尤其是正确对待荣誉得失的教育中,如能引入像“大树将军”这样的符号,其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就告诉我们,引入具有正能量的符号,是增强思想教育效果的好做法。不过,这种引入一定要恰当,不可滥用。正确引用应注意三点:其一,引用的出处必须源于社会公认,应有真正的权威性;其二,引用的内容必须与思想教育的内容相吻合,应有极强的针对性;其三,引用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切不可主宾颠倒,完全以符号取代教育,这样做会弱化现实教育目的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