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工作控制图解
从图解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较为科学的控制模式。施控主体,指的是思想工作者;受控客体,指的是思想工作对象。当施控主体依据目标值,将理、情、利输入受控客体;受控客体接到输入,经其内在和外在的作用后,又将理、情、利输出,反馈到比较器;比较器经过比较,将偏差信号返回施控主体;施控主体经过纠偏后,再输入受控客体,即输入、输出——纠偏——再输入、再输出,循环往复,使思想问题得到解决,预定目标得以实现。
运用控制论原理,按照上述图解模式,做好思想工作关键看对理、情、利的控制艺术:
从对情的施控看,要讲究感染力。所谓情,指的是感情。做思想工作不能缺少感情。感情是否到位,主要体现在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上。如果在这些关节点上出现偏差,又不进行有效控制,所付出的情就不可能有感染力。因此,要增强感染力,应在尊重、关心、理解人上下功夫。
从对理的施控看,要讲究说服力。理,乃道理。思想工作的本质是以理服人。一个道理,不能被人接受,应该说是一次失败。当然,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关键是,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调整状态。要有效地控制理,使其有说服力,一要注意理的正确性。偏理、歪理是不能服人的。二要注意理的针对性。尽管理是正确的,但缺乏针对性,同样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三要注意说理的艺术性。有些理不错,也很有针对性,但缺乏方法,也很难让人接受。
从对利的施控看,要讲究激励力。这里的利,指的是利益。在思想工作中,坚持利益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其实,讲情说理之中,也包含着一个利益问题。你要引导人家懂得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也就是说,要讲清之所以“该做”,是因为符合某种利益;之所以“不该做”,是因为违背某种利益。利用利益原则,增强激励力,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只要这二者关系处理得当,尊重个人利益,可以调动积极;即便放弃个人利益,顾全集体利益,也让人心甘情愿,甚至有更大的积极性。这一点,已被许多事实所证
实。
(三)品读历史鉴点“夜火捕蝉”
原文:荀子曰:“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木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木,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译文:荀子说:“晚上燃火捕蝉,必须把火光照亮,再摇动树枝就行了。如果火光不亮,只摇树枝,也没有用处。而今,君王如能发扬厚德,则天下的人,都会归顺,就象蝉去投奔亮光。”
叙事:以上一段话,是司马光在评述时引用的。据传,南阳郡人樊英,从小品学兼优,后来闻名天下,却隐居不肯出来作官。安帝多次征召,也无济于事。州郡官府派人强行将其抓来,但他还是不肯接受官职。安帝只好下令将他抬走,并安排好吃住,用尊敬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数月之后,他终于接受了征召。
[品读]
用武力的办法,去争夺人才,似乎来得快,其实是人到心不至;用德化的力量,去争取人才,看来见效慢,实际上是人至心归。前者是愚蠢的做法,后者是明智的选择。
捕蝉与纳才,不可同日而语,但其方法同殊一理。得蝉,要多给一点亮光;纳才,要多给一些温情。亮光、温情是人性的、道德的。讲究以德治国、以德治军,还要讲究以德得人才。“抓捕”式的控制法,总是控制不了人心的。因为它的做法无理无利更是无情,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不得人心。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讲究感情的对流,真诚的情感是拴心留人的良方。
曾在1991年5月的一天,找战士小许聊聊天,问他喜欢什么样的干部,他说象我们中队长这样的。问他为什么,他讲了一件事:那是一次持枪训练,我流了很多汗,加上头一天晚上没有睡好觉,有点吃不住,不留神摔倒了,但心里很明白,枪是战士的生命,不能摔坏它,所以,人摔倒了却紧紧护着枪。这时,区队长跑过来问:“枪摔坏了没有?”一看枪是好好的,再没说什么。可是中队长却不同,他首先问“人摔坏没有?”听到区队长的话感到很别扭,听了中队长的话心里热乎乎的。我休息了一会儿,就要求参加训练,中队长还让我多休息一会。这样关心人的干部我喜欢。
战士把武器视为生命,干部把战士视为兄弟。如此官爱兵,兵爱枪,部队就会出战斗力。这里温暖的人情味起了作用,也就是常说的“人文关怀”产生了效应。我们知道,在战争中武器是重要因素,人则是决定因素。把人看得比武器更重要,体现出浓烈的人情味,显然会拉近官与兵之间的距离,增强信任度。非但如此,还会激发士兵的热情,更自觉地爱军习武,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所谓控制概念育人,说白了,就是采取人性化的方式,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将人留住,把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将所管辖的范围封闭起来,不让人与外界接触,这也是一种控制。且不说这类控制是否有效,只从人性上说是一种无情无理的做法。其实,控制概念育人的本意在于,用人间的真情实感去感染疏导人,以情换情,以心换心。管理教育者想让战士紧握手中武器,就得把自己的爱献给战士,与他们情系情、心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