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概念兼品“山河情怀
(2014-10-09 07:07:38)
标签:
笔记《资治通鉴》 |
百科篇7原标题:生态学与思想工作生态概念——兼品历史鉴点“山河情怀”
(一)生态学
亦称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即考察各类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长、繁殖、死亡、活动的规律。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认为这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的大问题。“生态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于1866年首先提出来的,近年来,又有新的发展。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生态平衡问题、社会功能问题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内在联系问题。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生态学、元素生态学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以人类社会为主体,重视人与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生态概念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生态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继出现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商业、生态科技、生态国防等等。由此想到一个问题,会不会出现生态“政工”呢?出也罢,不出也罢,思想政治工作与生态学已经是贴得越来越近、越来越紧。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主的教育引导工作。人,是最可宝贵的财富,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它与社会不可分离,与自然息息相联。将生态问题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已不是主观想象,而是客观必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作用,原本是应有之义。当前,除了增强危机感、责任感之外,最为紧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牢固树立生态观念。
其一,生态道德观。道德属伦理学范畴的内容。人与社会的联系,有一个道德问题;人与自然的联系,也有一个道德问题。讲社会道德,不可把生物和自然界排斥在道德范围之外。那么,何为生态道德?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莱奥波尔德论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人类的行为有助于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好时,他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这就告诉我们,是否“有助于”是衡量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准则,是者,为道德;否者,为不道德。杀害与伤害野生珍稀动物和植物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滥用、浪费和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环境,从而导致生态过程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其二,生态生活观。对生态环境讲道德、施善心,绝非不食人间烟火,做苦行僧。生活本身是七色阳光的,人活得就该多姿多彩。但这种生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如果将自然之物,视为盘中之餐,作为摇钱之树,企图通过暴殄天物来实现自己的生活价值,不是美的享受,正是丑陋的表现。为了保护环境而生活,并不是人类要回到原始中去,而是人要在与自然一致、合于自然规律的情况下,享受美好生活。“人类的消费应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不破坏基本生态过程为限”。这就是新的体现生态价值的生活方式。
其三,生态生产观。生态道德观和生态生活观的确立,常常会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所谓“绿色经济”,是指专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其本质是,在生产过程中不破坏生态、不含农药、化肥及其它对人体有害杂质、不污染环境的产品。这就要求人们,转变观念,用生态的观点,去看待经济、看待生产。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尽管生产搞上去了,但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很差,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际上是在从事有害的生产,从长远看,这种生产必然导致生态系统失衡或崩溃,最终会使经济发展失去环境基础而难以维持。所以,生态生产观,强调的是环境和生产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品读历史鉴点“山河情怀”
据记载,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一道”逐客令”,凡是在秦国做官的他国人都被赶走。听到这件事后,李斯立即写了《谏逐客书》,严肃地指出这样做是害秦国而帮敌国。后来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意见,撤消了“逐客令”。李斯在谏言中说了以下一段话:
原文: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译文:我听说泰山不丢弃点滴土石,所以才能这么高;河海不嫌弃细小水流,所以才能那么深;圣贤的君王不抛弃下层民众,所以才能明示恩德;这便是五帝三王所以能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品读]
在古代,“山河情怀”之说,诸多名家所见略同。《韩非子》中讲:“泰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流,故能成其富。”《管子》中载:“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长此以往,“山河情怀”常常用以告诫人们,做人做事要胸襟坦荡,虚怀若谷,能容人、容事、容天下,以“山河”之度量,“不让土壤”,“不择细流”,尽最大的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凝聚一切可能凝聚的力量,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从“山河情怀”的角度,来增强生态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的山河、保护我们的环境,让山更青、水更绿,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诚然,做人做事应该要有山河情怀。同样,爱山爱水也要有山河情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管自己不管他人,浪费和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环境,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牢固地树立起爱我山河的生态观。我们既是自然环境的保护者,也是自然环境的受益者。山河生生不息,给人多多。即便是我们政治工作者在搞思想教育时,也能从中得到教益。24年前,我有一篇日记,写道: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十一周年,(某团)一大队首先在教室进行了国情、国旗、国歌教育。赞祖国,长江、长城,黄河、黄山,“祖国在我心中”;话国旗,五星、星五,红旗、旗红,“国旗飘我心中”;唱国歌,起来、前进,前进、起来,“国歌印我心中”。之后,他们于“十·一”这一天,把部队带到驻地附近的(吉林省东丰县)银河水库,开展庆祝活动,升国旗,唱国歌,自演二十多个文艺节目,最后在“歌唱祖国”大合唱中结束。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的传统教育。一般说来,每个政工干部不会忽视。然而,要把这项教育搞好、搞活,并不容易。一大队领导在安排组织这一教育时,可谓煞费心机,他们虽然驻地条件艰苦,远离城市,但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景观,把这一教育搞得既活又实,难怪士兵个个称好。其实,无论何人如果是身临其境的话,都会激动不已。银河水库名气不大,山不高,水不宽,但山青水秀,当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国歌在这里唱响时,你会感到,山、水、旗、歌、人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美丽画卷,从内心迸发出“祖国伟大、祖国可爱”的情感。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景观,可以活化爱国主义教育,是不是也可以活化其它教育呢?不妨试一试。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如果在这种内容与形式之间,运用生态概念,合理地赋予自然景物,其效果则大不一样。这种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思想与生态相融的教育。人,在大海边不禁心潮澎湃;在草原上则易豪情奔放……,教育者应该好好研究这样一个课题:育人与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