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激励概念兼品“为卒吮疽”

(2014-10-08 06:53:22)
标签:

笔记

《资治通鉴》

 

百科篇6原标题:行为科学与思想工作激励概念——兼品历史鉴点“为卒吮疽”

(一)行为学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理论,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行为模式和行为趋向的学问。广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是由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学科组成的一个学科群。狭义的行为科学,也称组织行为学或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以及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以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为创始人的人群关系学派,是行为科学的前驱。行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比较有影响的行为科学著作有罗宾斯的《组织行为学》、佛隆的《工作与激发》、赫西和布兰查德的《变革的管理》,等等。在行为科学研究方面影响较大的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佛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行为科学同物学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并列为四大学科。

(二)激励概念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

行为科学与思想育人虽有不同之处,但其合理部分仍可借用。特别是有关激励理论部分,对做好思想工作颇有帮助。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研究激发人的动机,引发人的行为的理论。它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在思想工作中,如何引入激励理论、又怎样取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马斯洛按照人的需要,归纳成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这是最基本的需要。如果吃、穿、住、行得不到满足,人类就难以生存。二是安全需要。包括劳动安全,不出事故;职业安全,保持稳定;环境安全,免于灾害;生命安全,不受侵害;财产安全,不受损失;心理安全,避免不公正待遇,等等。三是社交需要。一个人在基本满足前两种需要后,社交需要开始成为强烈的动机,希望和人们之间建立友谊,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希望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互相信任等等。四是尊重需要。也就是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即人对名誉、地位、人格等的一种欲望感。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五是成就需要。就是希望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需要。这是一种高级精神需要。人总是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五种需要是从低到高,互相依赖,彼此共存的。同时,人的需要总是有主有次,当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时,其它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虽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对于研究并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帮助作用。因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决定的。所以,要想激发工作对象的动机,调动积极性,就必须从需要入手,切实解决正当的、合理的需求。对于过高要求,应循循善诱地进行说服教育;对于无理要求,应给予有说服力的批评教育;对于合理而一时不能满足的要求,一方面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给予解决。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称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理论。它是行为科学中一种以满足人的需要目标或诱因为基础的激励理论。这一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来的。它认为,这两种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一种是外部因素,即保健因素,如工作条件、人事关系、工资、奖金待遇、福利设施等等。这种因素如果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满足了,则可以消除不满,但不能激发积极性,故称为“只防病、不治病”的因素。而另一种内在因素,即激励因素,则可以“治病”。如责任的大小、工作上是否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是否得到社会承认、工作本身是否具有挑战性等等。如果这类因素得到满足,便可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故称为“行为动力之源”。

双因素理论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既要做好外部激励工作,如福利、待遇、奖励、授衔、晋升等,又要做好内在激励工作,如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增强责任感、成就感等。在不忽视外部激励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内在激励方式的运用。因为外部激励虽然能提高效率,但不易持久;而内在激励,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还能持久。总之,应该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既关心人的切身利益,又关心人的工作成就,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人的安全感,而且还能增强人的责任感,从而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

3、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研究一个人对某一行为成果价值判断的激励理论。它是美国心理学家佛隆于196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目标”对于一个人的动机激发有一定的影响,任何时候,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将取决于其行动结果的预期价值(即目标价值)和这个人认为能达到其目标要求的概率大小。就是说,某一目标对调动一个人积极性的大小(即激发力量或期望值),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乘积。列式表示:激励力量=目标效价×期望概率。通俗地说,如果一个人把期望目标价值看得越高,那么这一期望目标对他激励作用也就越大。

期望理论的一些观点,对做好思想工作有一定的启示。思想工作借用这一理论,就应该善于给工作对象设置期望目标,帮助分析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要注意的问题,让人看到实现目标的价值所在,从而以最大的热忱去实现这一价值。

4、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研究报酬合理性、公平性对人的积极性的影响的理论。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3年前后提出来的。这种理论强调,知觉对于动机的影响在于,一个人不仅关心其本人的收入和支出,而且还关心自己的收入支出与别人的收入支出的关系。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报酬与做同等工作的他人的报酬相比较,发现二者相等时,则认为是公平的,因而积极工作;反之,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于是亚当斯提出一个公平关系方程:

 

个人对自己所获得报酬的感觉     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

个人对自己所做投入的感觉       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上述公平关系方程表明,与别人比较,如果支出相等,而收入不等,则出现报酬上的差别;如果收入相等,而支出不等,则出现劳动量上的差别。这两种差别的出现,都是不公平的表现。

所谓公平理论,实际上是人们熟知而简单的理论,形象地说,就是领导者待人处事,要“一碗水端平”。公平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坚持的原则。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引起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比如,由于个人主观误判,把本来是合理的看成是不合理的,本来是公平的看成是不公平的,这就要做好教育工作,及时消除误解;由于机制上的原因,造成的不合理、不公平,就要引导工作对象献计献策,加以改进;由于领导思想作风不正,所造成的不合理、不公正,这就要端正领导者的思想,改进作风,提高领导者素质和水平,树立公平、公正的形象。

(三)品读历史鉴点“为卒吮疽”

原文: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译文:吴起为大将军,与最底层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睡觉不另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乘车,亲自捆扎行李驮运干粮,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中有一位长了毒疮,吴起亲自用口为他吸出毒汁。

叙事:吴起是古代著名的兵家,先后在鲁、魏两国担任过将领,屡建战功。他不仅善用兵,而且善爱兵,在处理与兵的关系上,有自己的一些做法。其中,“为卒吮疽”最为著称。据传被吮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件事后,哭诉: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吮毒疮,其父战死沙场;现在又为儿子吸吮毒疮,不知儿子将会战死在哪里。

[读]  吴起爱兵,以“吮疽”著名。这里的“吮疽”,并非偶然孤立现象,而与近兵紧密相连,是近兵“知疽”之后的自觉行为。其实,吴起在近兵上比起在“吮疽”上的付出要多得多。由此给带兵者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爱兵务必要近兵;近兵就要在身、情、心上下功夫。

身不能离兵。高职位的带兵者,往往容易产生“离兵现象”。但“容易”并非“必然”,处理得好还是可以避免的。吴起身为将军,在这个问题上却解决得颇好。他的主要做法是,深入“最下者”,与士兵同食、同衣、同住、同行。正是这样,才拉近了将与兵的生活距离。

情不能离兵。带兵者与士兵的沟通,重要的是感情对流。感情不到位,不算真近兵。吴起在“与士卒分劳苦”中倾注感情,士兵受累(挑粮)他受累(挑粮);士兵忧虑他忧虑;士兵欢喜他欢喜,从而拉近了将与兵的感情距离。

心不能离兵。官与兵,要想战时共命运,就得平时心连心。吴起似乎很懂得这一点。他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士兵的所想所需相通,从而激发了士兵勇敢作战的热情。看来,被“吮疽”者的母亲为儿子阵亡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吴起“为卒吮疽”,倒像是在精致地操作运用激励概念。分三个层面:近兵、知兵、爱兵。不深入士兵,就不了解士兵;不了解士兵,怎么去关爱士兵。这三个层面做到了,才知道士兵有“疽”痛之苦,然后才有“吮疽”的爱兵行为,再然后才会有效地激发士兵英勇作战。有人认为,激励概念的运用,似乎只是一种物质的给予。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完全的。物质给予,当然是一种激励,但不是惟一的。古将吴起对士兵的给予,不是靠物质能做得到的,他那种“吮疽”给予,是金钱代替不了的,而所起的激励作用,也是金钱买不到的。

有位指导员说了这样一件事:这个中队平时比较注意听取战士的意见,经常召开座谈会,让战士提提意见和建议。战士们对此也很感兴趣。一次,战士小王提了两条建议。三天没有得到回音,心里不是滋味,想“别人提的都有个说法,我提的怎么石沉大海?”这时,区队长安排他干活,他说:“身体不好”;区队长让他看医生,他说:“没闲功夫”。区队长批评他“吃错了药”,他却压起了床板。明知小王是闹情绪,但不知为啥闹情绪。在区队长的关心下,小王终于道出了真实思想:“我提了两条建议,至今无人问津,太瞧不起人。现在,我不愁吃、不愁用,就怕别人瞧不起。”说到这,眼泪快要掉下来。指导员知道这件事后,找到小王,讲清事情的原由。那次座谈会后,中队领导对大家提的意见、建议,进行了研究,认为小王的建议很好,并安排副中队长找小王谈谈。但第二天副中队长临时执行一项任务去了,其他领导还以为这件事谈过了。小王听后,感到自己做的不对,向指导员做了检讨,便工作去了。尽管小王的思想问题解决了,但这位指导员并没有停留于此,而在中队开展了如何正确对待自尊心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自尊,不仅是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权益。士兵有义务尊重他人;亦有权利受到尊重。伤害士兵的自尊,实际上是侵犯他们的权益。往小里讲,影响本单位工作,事关“一亩三分地打不打粮”问题;往大处讲,影响士气,影响军队建设。自尊之心,人皆有之。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研究战士的自尊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启发并加以保护,使自尊产生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避免自尊产生负面影响。

两条建议没有得到采纳,挫伤了战士的积极性。这一事实表明,在新形势下,领导者处事的合理公正性怎样,对调动战士积极性影响很大。既要关心战士的物质生活,又要关心其精神生活。过去,有人认为只要让战士们吃好、玩好就会工作好。看来这只是一种老观念,新概念还要求进一步提升士兵们的民主权利,让人说话,让人提意见。维护官兵的利益,既要重视“硬件”,更要重视“软件”,民主权利也是一种利益,关心、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民主权利,就是一种重视“软件”的有效激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