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意概念兼品“实繁伤心”

(2014-10-12 05:33:52)
标签:

笔记

《资治通鉴》

百科篇10原标题:创造学与思想工作创意概念——兼品历史鉴点“实繁伤心”

(一)创造学

创造学是以人类创造活动和创造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创造发明规律的新学科。创造学研究的重点是创造过程的普遍规律,创造力的本质、机制,以及开展创造性活动的有效方法,涉及创造的条件与环境,人类开展创造活动的思维、性格、心理、生理特征,开发创造力的物质基础、哲学依据、科学技术原理,以及创造教育、创造工程与创造技法等许多方面。创造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众多分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边缘学科。1941年,美国通信电气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奥斯本在《思考方法》一书中,提出一项智力激励法的有效创造方法,从而奠定了现代创造学的基础。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创造学已经发展成一门比较完整的独立学科。

(二)创意概念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

创造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它研究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创造的形式和方法、创造的条件和环境等,都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很有帮助。换言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运用创造学原理,去创新创意。过去,思想政治工作比较注意开展创新活动,讲究在内容、方法、机制上求新,但明显地忽视了创意。所谓创意,就是创造性思维。可想而知,不懂得创意,是很难创新的,即便做出了一大堆内容、方法、机制求新计划,但由于缺少创意,最终无力落实。可以说,创意是创新之先导。不注重创意,何谈标新立异?创意的基本特征就是,打破传统观念,用辩证的、联系的、运动的思维方式去联想、假设、想象,以求找到新的意境。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去进行自我创意呢?笔者以为至少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从已知求“创意”。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很多好的传统,积累不少好的方法和做法。这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财富,要继承和发扬好,但在这些已经掌握、大家都认为很清楚的情况下,也可以大胆反思,提出某些质疑,进而独辟蹊径,提出新的意境,创造新的奇迹来。正如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所说的:“我们绝对不应该忽视显而易见的问题,因为,我们最好的独创想法也可能象哥伦布竖鸡蛋一样简单。在提出设想初期,我们越不限制自己,效果就越好。”(奥斯本《创造性想象》第62页)

第二,从未知求“创意”。未知领域是全新领域。一般地说,从该领域所获得的每一项成果,都具有创新意义。然而,并不是说,具有创新意义的东西,就用不着创意了,恰恰相反,在这个问题上更要下功夫。道理十分简单,在未知领域内创意所遇情况要复杂得多,所遇难度要大得多。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是个全新领域。这样的战争将来一旦在我们身边发生,思想政治工作怎样做,没有成形的路子,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出发,不受已有模式所束缚去创意,使其内容、方针、机制等与高技术相适应;不被传统做法所禁锢去创意,使其形式、方法、途径等与未来战争相匹配。

第三,从模糊中求“创意”。除了已知和未知领域外,还存在一个既清楚、又不清楚的模糊领域。思想工作不可回避这样的领域。不仅不回避,而且应该在这样的领域展开创意。例如,20多年前,提出要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当时,我国刚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人们对市场经济虽已不陌生,但也不很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这个领域创意,同样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一般地说,模糊的领域最容易产生模糊的问题,而模糊的问题通常导致不易创意。当然,不易并不等于不可能,只不过是下的功夫要更大一些、更深一些。因此,在模糊领域求新求异,应该注意:一要学习多一点,力求化不知为知之;二要观察细一点,力求化他知为己知;三要思考深一点,力求化感性为理性。从而,使模糊变为清晰。事实上,不少人围绕市场经济,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效果,这与他们在学习、观察、思考上所下的功夫是分不开的。

(三)品读历史鉴点“实繁伤心”

原文: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

译文:树上的果实太多,会压折枝干,枝干折断会损伤树根。

叙事:公元前266年,范睢建议秦王削弱和限制亲贵大臣的封地和权力,并以果多伤根的道理,说明封地过多会威胁中央集权,亲贵大臣过于尊显会使君主卑微。秦王被说服,采纳了这一建议。

[读]  上面这个鉴点,在“方法篇”中用过。范睢的“实繁伤心”,文意是果实过多会损伤树根;用意是以树、果、根相连的道理去说服人。“实繁伤心”的构思,不只是一个说理的好方法,而且还是一个颇佳的说理创意。其高明之处有三:一是从生活中选取事例。果树是为人熟知的,运用这一事例来做说服工作,既简单平常,又鲜活亲切。二是从事例中引发道理。果树最明显的特征,是果、枝、根。按一般思维方式,果树结的果实越多越好,而范睢则想到另一面,果多了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带来伤根的不良后果。这个道理,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一经点破,又容易被人接受。三是从道理中化解问题。说道理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果多伤根的道理,与封地过多会威胁中央集权这个问题,非常贴切。在这里,接受了道理,其实也是化解了问题。

用“实繁伤心”去说理服人,的确颇有创意。看似不可能,但又极有可能。范睢采用不相干的想象方法,把“果太多会伤根”与“封地过多危及中央集权”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通过形象化的连接之后,变得合理相通了。正是这种创意,产生了惊人的效果,使难以沟通的思想,得到了沟通;使不可能化解的问题,得到了化解。从创造学的角度说,这是形象比喻创意起了作用。

由此看来,创意并不神秘。思想工作者只要平时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创意的元素。1990年4月28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伟大战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日。日记中载:

这天,我早早起床,吃了两个粽子、一个鸡蛋,便上班去。来到机关食堂,就餐人员正在吃粽子,有人问我:“爱吃粽子吗?”我回答,“已经吃过,粽子很好吃。”这时,有两个人说:“不好吃,太粘了。”到士兵食堂,他们也在吃粽子,我同样简单说明粽子好吃的理由,又有几人说不好吃。晚上8时左右,在团部院内转转,门卫值班是谢宁。还碰到几位干部,自然又谈到端午节吃粽子的事,一位平时言语不多的干部,也敢亮出与我相反的观点,说粽子不好吃。后来,到三大队队部,教导员张振远首先问我,“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吗?”我说,正好碰到枪口上,手头还有资料呢。大家听后哈哈大笑,不知谁又提到粽子好吃不好吃的问题,我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又被几个人否定,又是一阵笑声。

端午“吃粽子”,与平时开会谈工作听取不同意见,原本毫无关系。然而,联想到开会研究工作时,却很少出现“论粽”那样热烈活泼的场面。为什么呢?细细想来,觉得挺有意思。“论粽”时,大家都是生活中的人,无拘无束,有啥说啥;而正规座谈开会时,请人家提意见,因为你是领导者,别人有不同意见也不便多说,故此场面往往显得“沉闷”。由此想到,领导者一定要放下官架子,多到群众中去,做生活中的友人,像“论粽”那样,多让人家发表不同意见,真心实意地倾听,并从中汲取营养。

中国端午节的饮食里有粽子,日常生活中群众往往有意见。粽子与意见之间本没有必然联系,然而通过用创造学拉线联想的原理,只在“谈粽子”与“提意见”之间拉一条线,便会发现其中有某些相干因素,于是可以从这些相干因素中寻找到一种新的创意,叫做《“论粽”中的民主氛围》。这一拉线联想式的创意,对于领导者密切联系群众可以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