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政工·情感篇9—12

(2014-10-01 16:00:11)
标签:

情感

《资治通鉴》

政工

9弊裤与赏功

原文:昭候有弊裤,命藏之。侍者曰:“君亦不仁者矣,不赐左右而藏之!”昭候曰:“吾闻明主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笑有为笑。今裤岂特颦笑哉!吾必待有功者。”

译文: 韩昭侯有条破裤子,舍不得丢掉,让侍从好好收藏起来。侍从说:“您真是太吝啬了,一条破裤子还让收藏起来。”韩昭侯说:“我知道贤明君主珍惜一举一动,一皱眉头,一个笑脸,都是有感而发。现在这条裤子比皱眉笑脸更重要,必须等到有人立功才给予奖赏。”

叙事: 韩昭侯,我国古代韩国国君。公元前333年病死,其子即位为韩宣惠王。他善用封赏来调动积极性,使韩国一直国盛兵强。有趣的是,在实施奖赏中,他用的不只是金银、五谷、田地,而且有些“奖品”是不起眼的旧物,令人难以想象。上面,就是韩昭侯收藏弊裤一段记载。

品读随笔:韩昭侯的收藏情

韩昭侯如此迷恋收藏,连条破裤子也舍不得丢掉,而且还要以破裤来奖赏有功人员,似乎太吝啬,有伤大雅。其实,也不尽然。从收藏意义上说,名人使用过的物品包括衣裤,无论是好还是破的,都凝聚了本人情感,打上过历史印记,通常有其价值,有的甚至价值连城。

以有收藏价值的物品,那怕是一种旧物、一条破裤,作为奖品,不仅不低俗,反而显得高雅。这一点,是一般人想象不到、体会不深的。然而,韩昭侯对“弊裤”一往情深,视如珍宝,加以收藏,而且认识如此深刻到位,还注重把收藏与利用有机结合,使“弊裤”在战场上发挥奖赏作用。看来,他钟情于收藏对其治政也是有作用的,他的国家十五载“国治兵强”,与此不无关系。

我国的收藏始于何时,笔者没有考究。但韩昭侯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收藏“一家”了。在他那个年代,不仅做到了珍藏“弊裤”,而且还想到了要珍藏名人的皱眉笑脸,实在是颇有见地。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照像和录像设备,所以这一珍藏未能如愿。不过,有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可贵、更有意义。

 

10大鱼与蝼蚁

原文: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

译文:您没看到海里的大鱼吗?海网罩不住,鱼钩牵不住,然而一旦离开海水,连小小蚂蚁也可以制它于死地。今天的齐国,就是您的汪洋大海。您能长期掌握住齐国,又要薛城做什么!如果失去齐国大权,即使把薛城的墙砌到天上,也保不住自己啊!

叙事:公元前321年,齐国靖郭君田婴打算扩建薛城,一个幕客为劝阻靖郭君放弃这一计划,便以海鱼作比喻说了以上一段话。靖郭君听后,欣然接受了这一意见。

品读随笔:古幕客的鱼海情

“海鱼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这一“鱼蚁”之说,揭示了一个道理:人,要善于占有自己的优势,竭力避免自己的劣势。好比一条鱼占有了海洋,就有自己的自由,就是强者;然而一旦离开海水,就没有了自己的自由,就弱得还不如蚂蚁。可见,鱼的命运与水息息相依。古幕客的这一鱼海情,引伸意义在于珍爱自己的优势,否则会失去自我。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是唐代僧玄览的诗句。原是佛门用来比喻人的心胸开阔,有无拘无束的超凡精神状态。从鱼与水的关系上看,人们要善于借助“海阔”这个平台,大显身手。大凡成功者,所走过的历程,多没有离开过自己的优势平台。也就是说,像鱼那样没有离开过海洋而“失水”。相反,总是利用自己占有的优势,在海水中搏击。当然,人毕竟不是鱼,其环境、经历、性格不同,属于自己的优势也不尽相同。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更是独特,他把寂寞看成是自己拥有的“海水”,一生对寂寞情有独钟。他说:“我总是生活在寂寞之中,这种寂寞在青年时代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我成年时却感到其味无穷。”寂寞是爱因斯坦不可失去的东西,正是寂寞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探索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寂寞成为爱因斯坦的优势所在,不占有这样的优势,创造性活动就无法持续下去。

 

11生死与山水

原文:夏,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万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罹寒暑之娄和,哀长老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这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惧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惟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其奚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跣;絰带毋过三寸,毋布车及兵器;毋发民哭临宫殿中,皆以旦夕各十五日举音,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临;已下棺,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纤七日,释服。他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乙巳,葬霸陵。

译文:夏季,六月,己亥(初一),文帝在未央宫驾崩。文帝留下的遗诏说:“朕听说,天下万物只要有生命,没有不死的;死,是天地之间的常理,是万物消长的自然规则,有什么值得特别悲哀的呢!现在这个时代,世人都乐于长生而厌恶死亡,为了追求厚葬而不惜倾家荡产,为了强调服丧尽孝而伤害身体健康,朕很不赞成这些做法。况且,朕本人确实没有德行,没有给百姓带来什么好处,现在死了,如果再让臣民们长期地为朕服丧哭祭,遭受寒冬酷暑的磨难,使天下父子悲哀伤心,使老人㳘涕伤感,减少了他们的饮食,停止了对鬼神的祭祀,这正是加重了朕的失德,让朕怎样对得起天下的人呢!朕有幸获得拱卫宗庙的权力,以渺小之身,得以称尊天下诸侯王之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幸亏有天神的保佑,国家的洪福,才使境内安宁,没有战争。朕确实不聪明,时常害怕自己做出错事,而使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蒙受耻辱,惧怕年久日长,自己可能会因失德而不得善终。现在万幸的是我得以享尽天年,又可以在高庙供养,哪里还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呢!诏告下达之日起,哭吊三天,就都换下丧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饮酒、吃肉。从那些办理丧事、参加哭吊祭奠的人开始,都不要赤脚接地;孝带不过三寸宽;不要在车辆和兵器上套戴服丧的标志;不要组织百姓到宫中来哭灵吊丧;殿中应当哭祭的人,都在早晚各哭十五声,礼仪完毕就停止哭祭;非早晚哭祭时间,严禁擅自前来哭祭;棺椁入土后,凡属‘大功’的宗室亲友,只穿丧服十五天,‘小功’只穿丧服十四天,‘纤服’(缌麻)只穿丧服七天,就换下孝服。其他未在诏令中明文规定的问题,都要参照诏令的用意办理。遗诏要向天下臣民公布,使大家都知道朕的心意。霸陵周围的山脉河流都保持原貌,不许有所改变。后宫中的妃嫔,从夫人以下到少使,都送归母家。”乙巳(初七),方帝灵柩被安葬在霸陵。

叙事:以上是汉文帝在病逝前所留下的遗诏。汉文帝刘恒 (前202—前157年),西汉第三代皇帝,也是吕后专权结束后的第一个皇帝。刘邦之子,为薄氏所生,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他以代王入为皇帝。执行“与民休息”政策,减轻地税、赋役和刑狱,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又削弱诸侯之势力,以巩固中央集权。他与其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继承皇位的汉景帝,共同开创的“文景之治”,使快要破碎的刘氏汉家江山得以复苏,以至绵延数百年之久。史书对文帝之“德”多有赞赏,认为“德莫盛于文帝”。

品读随笔:汉文帝的生态情

在汉文帝众多诏书中,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遗诏。遗诏中的人品人格,使人们看到的是一位生态皇帝。汉文帝把自己完全融入自然之中,在生死问题上,认为“万物之萌生”没有不死的,死是“万物之自然”。对于人死之后,特别是皇帝死后,在服丧尽孝上,赞成节俭健康,不可“破业伤生”;在治丧下葬中,主张移风易俗,不允许破坏山脉河流的原貌。

生要情系于神州大地,不讲究环境的穷与富。刘恒早在他做皇帝之前,就与其母薄氏居住在代地,被封为代王。代地属于北方边地,不仅偏僻贫瘠,而且时常面临北方匈奴袭扰。吕后称帝时,曾让他由代王迁为赵王,是吕后对代王母子的恩典。赵地属于中原腹地,繁华富庶,人皆向往。可是,刘恒婉言谢绝,甘愿驻守边关享受生活,报效天下。刘恒此举不仅让吕后满意,也颇得天下人赞赏,同时自己又在艰苦环境中得到了锤炼,为他日后被迎立创造了条件。

在顺利继承皇位之后,汉文帝所想的是要让天下黎民共享自然中的美好生活。他一方面改革弊政,减轻赋税;另一方面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不论是改革还是发展,一个重要前提是,不允许破坏自然环境,保持山川“其故”。他屡下诏书“劝农之道”、“劝民种树”。也就是,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树木。

汉文帝既爱护花草树木,也爱护飞禽走兽。他的悠闲时间,只是欣赏景色,从不采花打猎。一次,他从霸陵登上山峰,看到向西方向的风景很美,便顾不得自己的安危,想要从这里纵马奔驰下山。中郎将袁盎骑马上前,与文帝车驾并行伸手挽住马缰绳。文帝说:“将军如此胆怯吗?”袁盎劝道:“陛下想放纵驾车的六匹骏马,奔驰下险峻的高山,万一不幸马匹受惊失控,车辆被撞毁坏,陛下即便是看轻自身安危,又怎么对得起高祖的基业和太后的抚育之恩呢!”文帝这才停止冒险赏景。

 

12不悦与重忧

原文:朝以远者不服为至念,升以近者不悦为重忧。今动与时戾,事与道反,驰骛覆车之辙,踵循败事之后,后出益可怪,晚发愈可惧耳。

译文:朝廷认为远方不服从是最大的担心,我范升以为国内百姓不高兴才是最大的忧虑。现在的这些举动与时宜不合,与常规相反,在翻车的道路上奔驰,在失败的轨迹上跟进,往后降临的灾祸将更加可怕,迟到的爆发事件将更加可怕。

叙事:公元19年,王莽朝政征调大批壮丁到远方服役,主要是攻打不服从朝廷的邻国,而置国内田地荒芜、百姓缺食少衣不顾。大司空议曹史范升针对这种现象,向大司空王邑提出签呈,其中便有以上一段话语。

品读随笔:范升的百姓情

“以近者不悦为重忧”,是东汉著名学者范升所言。此言通俗地讲,就是以自己国内的百姓不高兴为忧虑。任何政权、政府官员都应该以民为本,不可脱离百姓。做到这一点,就是要了解民众,把握民情。出政策、办事情,应当看百姓的态度怎样,他们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大凡人民群众不高兴的事,不要去做;如果做了,就会不得人心,伤天害理。群众利益无小事,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其意义也在于此。

常言道:国贫不足患,民不悦则为患。据记载,隋文帝末年,是自古以来最富的时候,可突然间天下大乱,直至灭亡,关键是民心不悦;汉昭帝初年,是自古以来最穷的时候,可却逐渐走向治理安定,关键在于百姓高兴。康熙元年至十六年,几乎每年大河都要决口,造成的灾害极为严重,加之发生了三藩事变,惊扰了全国九省,用了七年兵事,天下的财物消耗得仓库一空,但最终能够使领土完整,天下安宁,是因为康熙帝能够关心爱护百姓,使民众心情愉悦,团结一致,不可瓦解。

心忧天下,惠益百姓。增强忧患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说,最要紧的是增强百姓感情,努力解决他们“不悦”的问题,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的好干部郑培民,信奉“老百姓比天还大”,“当干部的就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为了让百姓高兴,真正过上好日子,他跑遍了乡乡镇镇,村村寨寨,推广地膜玉米新技术、引进大电网、修公路等等,件件体现了“利为民所谋”,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让老百姓开心起来,深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