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政工·情感篇5—8
(2014-09-30 09:57:39)
标签:
股票《资治通鉴》政工 |
5.赐财与私官
原文:勉强大义,绝小不忍;良有不得已,可赐以货财,不可私以官位。
译文:努力实现大义,斩断小不忍的人情;实在不得已时,可以赐给钱财,千万不可用官职去殉私情。
叙事:公元前7年9月25日,自京师到北边郡国发生地震,造成人死房倒的严重灾情。这时,出现一股要官风,一些曾经私交颇深的人借机向汉哀帝刘欣要官。哀帝碍于旧情,无力“闭绝私路”。侍诏李寻恳请哀帝严守法度,不受各种人情干扰,由此引出上面那段话。
品读随笔:以财了情难领情
古代皇帝,是人不是神,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私交,此来彼往结下了一定的情谊。汉哀帝就有这样的私交,有这样的情谊。然而,在情谊面前有人借机向他要官时,他却深感为难:是给还是不给?不给,有失交情;给了,有伤大义。身边侍臣李寻倒是出了一个高招:给点钱物,打发了事。
其实,高招并不高。要官者的本意在官,有官便有一切,以钱物了“情”,未必领“情”,更难以打发了事。
的确,以旧交为重,私以官位十分有害。古往今来,因私官了情而导致败业的事例屡见不鲜。做领导的,一定要以“大义”为重,这是不可触犯的原则,也是最大的情。
看来,解决要官者与握官者之间的矛盾很重要。尽管矛盾的双方都在起作用,但主要方面还在握官者。只要握官者敢于斩断恩恩怨怨的旧情,既不给官,也不给物,跑官、要官者就会失去市场,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6.居丧与无哀
原文:阮籍为步兵校尉,其母卒,籍方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毁瘠骨立。居丧,饮酒无异平日。司隶校尉何曾恶之,面质籍于司马昭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谓昭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何以训人!宜摈之四裔,无令污染华夏。”
译文:阮籍身为步兵校尉,他的母亲去世时,阮籍正在和人下围棋,对手请求终止,阮籍却挽留他决出胜负,然后痛饮了两斗酒,一声哀号,口中吐出好几升鲜血。因哀痛过度,身体极度衰竭,瘦骨嶙峋。在居丧期间,与往常一样尽情痛饮。司隶校尉何曾很厌恶他,便在司马昭座前当面指责阮籍说:“你是一个放任感情、背离礼教、败坏风俗的人。现在是忠贤之士执政,任用人才要综合考察其名声和实绩,对于你这一号人,决不会助长你们的风气。”同时又对司马昭说:“您正以孝行治理天下,却同时容许阮籍在生母去世的重哀期间当着您的面饮酒吃肉,这样怎么能够引导别人呢?应该将他赶到四方边远的蛮荒之地去,绝不容许他污染我们中原的民风。”
叙事:以上的这番描述,说的是阮籍对待自己生活的事。阮籍(210—263)
品读随笔:当哀不哀也是情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何时喜,何时哀,往往无师自通。阮籍则不然,当哀不哀,反而似喜。母亡,却留人下棋,大碗饮酒,是不是神经有毛病?
阮籍本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其母在世时,置身侍从。母亡无哀,完全是“竹林七贤”的理念所致。包括阮籍在内的七贤深明生死之道,认为有生也有死是正常现象。生则喜,死则哀,无助公允;生亦喜,死亦喜,才是不偶流俗。
看来,阮籍如此与众不同的居丧,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不过,也得冷静看待,特定对象应特定考量,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不可妄下结论,一棍子将人家打倒在地。再说,从人的情感上看,亦喜亦哀都是情。
值得指出的是,阮籍在居丧期间的无哀行为,却遭到朝廷大臣的严厉指责,被说成是一种“污染华夏”的行为。这恐怕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精神污染”之说。在封建社会中,孝行统治天下,是容不得“居丧无哀”现象存在的。但把这种现象说成是败坏中原民风的现象,似乎言之为过。
在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也有一个抵制精神污染的问题。如何分析看待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应该说,对腐朽的思想文化侵蚀,要保持高度警惕,采取坚决的抵制态度。但不可把个人情感方面的某些自由,统统看作是“精神污染”,并无限“上纲上线”。这不利于解决思想问题,也是不尊重个人感情的做法。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是维护法纪尊严,保障个人应有的权益。
7.人镜与得失
原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译文:人们用铜当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帽子;用古代历史当镜子,可以看到历朝的兴衰隆替;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过错。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最好的镜子!
叙事:公元643年,唐朝良臣魏徵去世。唐太宗李世民几次失声痛哭,并深情地对身边的大臣说了以上一番话。
品读随笔:直言少情却真情
唐太宗的一番“镜论”,着实精彩感人,回味无穷。“铜镜”,平常的镜子,平常的功能,可以帮助人解决自身看不见的“衣冠”问题;“史镜”,过去的历史并非过去,它还有益于今天和明天,给人以“兴替”之启示;“人镜”,从铜到史再到人,层层深入,使主题得到升华,“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种人是什么样的人?在唐太宗心目中就是像魏徵那样敢于直言的人。每每谈到魏徵,无不失声痛哭。
把魏徵誉为“人镜”,并不为过。镜子的特点,客观真实地反映照镜者。不论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都不会改变这一特点。魏徵正是这样,他辅佐唐太宗,在参与管理朝政中,有两百多次向唐太宗犯颜直谏,对治理天下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为防止君主失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贞观之治”的形成,魏徵功不可没。
唐太宗哭镜,也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他与魏徵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君臣情谊,是经得起考验的,他非常敬重魏徵的直言。贞观后期,唐太宗不听劝阻,追求浮华享乐,在洛阳兴建飞山宫,住在洛阳昭仁宫时总怨贡纳的食物不好吃等。魏徵就此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劝太宗做到善始善终,并写了《十渐不克终疏》,列出了太宗洋洋十大过错。唐太宗看后十分震惊地说:“如果不是你的批评,朕还以为现在的所为是对的,与贞观之初没有什么两样呢?看来,人要做到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啊!”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懂得他人的直言就象镜子,可以照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魏徵是个有作为的大臣,他懂得做人就要直言相谏,不计个人得失。哭镜,真情于镜;人镜,真情于人。这些于人生有补、于事业有益的感人互动,着实值得今人深思和借鉴。
8.骂人与不恨
原文:刘四虽复骂人,人终不恨。
译文:刘四虽然总是骂人,但人们却不恨他。
叙事:以上是公元627年,唐代史家李百药在评价、称赞刘四为诤友时,所说的一句话。
品读随笔:诤言伤情却深情
骂人自然不好,也不应该。然而,有些骂人者,却令人敬戴。历史上的刘四,就是其中的一个。不说其人,只说其话,赞颂的语言就不少,影响力最大的恐怕算“刘四骂人,人终不恨”。此语,似乎平淡无奇,但揭示出一种期待:世间上多一些像刘四这样的人、这样的官。
刘四是刘子翼的绰号。他在隋朝任过秘书监,深得周围人的敬佩。其学问人品俱佳,性格刚正直爽,朋友偶有过失,常常当面指责,却无半点害人之心。唐太宗曾下诏令征召他入朝做官,他却以照顾年迈的母亲为由,谢辞不入朝、不做官。唐初史学家李百药,常常怀念刘子翼。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人生一世,可以没有金银财宝,可以没有高官厚禄,但不能没有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一时朋友,有一世朋友;有淡淡而去的朋友,有亲如手足的朋友。朋友是一个窗口,敞开窗户就会阳光明媚;朋友是一面镜子,对照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过,交友要所选择,不能滥交,更不可错交。也就是说,交友不择“损者”,多择“益者”。
“难得是诤友。”这句说得好。现实生活中,有锦上添花的热闹朋友,让你感到生活美好;有雪中送炭的可贵朋友,让你感到天冷心暖;有直言不讳的耿介朋友,让你感到心明眼亮。这些朋友都是好朋友,但人生最难得的是,要多一点“刘四”,多一点诤言诤友。他们可以直面批评你,甚至骂你,但是实心帮助你,真心为你好。难怪,“刘四骂人,人终不恨”,于情于理都是说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