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美东
徐美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818
  • 关注人气:4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政工·做法篇5—8

(2014-09-22 16:31:04)

 

5杨震 “拒金”

原文: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可谓无知者!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

叙事:公元110年,年过半百的杨震前往东莱任太守,途径昌邑县时,县令、原先的好友王密,深夜访震,馈金10斤。杨震拒收。王密说,“夜暮之中,没人知道。”杨震便说了上面那句话。王密闻言十分羞愧,遂携金而返。

品读随笔:“拒金”漫谈

凡贿赂行为,大都暗箱操作。因为这种贿赂现象,往往是见不得人的事。古人杨震以“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来反制贿赂,收到了防腐防变效果。杨震的这一做法,颇具明智。其高明之处在于,从心理上将阴暗现象摊在阳光下,以不知为可知,自觉地保持自身的廉洁与清白。

拒腐防变,仍然是今日为官者要警醒的问题。杨震“四知”拒金的做法,给人以启示:清白做官,贵在自觉。尤其是在关键之处、关键之时,要经得住金钱诱惑的考验,从而保持清廉的本色。

一般说来,在众目睽睽之下,人们比较注意自身清白。但在“无人之处”,一些为官者则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会干出不干净的事来。杨震的可取之处,在于坚持“四知”,慎独人生。

一般说来,在刚进入官场时,人们比较注意自身清白。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为官者则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生出贪财邪念。杨震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改初衷,保持晚节。

 

6郑均“为佣”

原文:均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谏不听,乃脱身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予兄,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臧,终身捐弃。”兄感其言,遂为廉洁。

译文:郑均的哥哥在县里作官,常常接受别人的钱物。郑均规劝却遭拒绝,于是郑均离家出走,给别人当佣工。过了一年多,郑均把打工挣来的一笔钱交给哥哥,说:“钱物用光了,可以再去挣,而当官贪赃,就会一辈子被人抛弃。”哥哥被他的话所感动,此后也成了清官。

叙事:公元84年,东平人郑均,以仁义的行为,博得乡里称道,因此他官至尚书。上面的“为佣”行为,是人们称道郑均其人的一则故事。

品读随笔:“为佣”漫谈

常言道:家丑不可外扬。郑均的哥哥,身为县官却常常接受他人的钱物,实际上这是一种贪赃枉法行为。作为弟弟郑均,应该怎样对待和处理这桩家事?

从维法的角度而言,郑均或劝兄投案自首,或向官府举报。可郑均没有这么做,似乎有包庇之嫌。从家庭的角度而言,郑均以打工挣钱,来帮助哥哥改过自新,似乎也不失为正义之举。

在封建社会里,虽有大义灭亲者,但总是少之又少;虽有暗自帮助亲人改过者,但也不在多数。从这个意义上说,郑均的“为佣”行动,无论是在动机还是效果上,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反腐倡廉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家庭问题。面对这个问题,郑均既不是埋怨社会,也不攀比他人,而是以自己的“为佣”行动,帮助哥哥改过从廉,难道不令人敬佩吗?

喊一百句口号不如拿出一个具体行动。古人懂得这个道理,今人应该做得更好。在反腐倡廉上,如果都能以真诚的实际行动,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防微杜渐,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7齐王“治假”

原文: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赏誉者。于是辟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译文: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到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安居乐业,官府平安无事,东方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坐视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闻不问;于是我知道你专门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作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叙事:公元前370年,齐威王分析齐国不够强大,主要是幕僚中存在弄虚作假现象,使歪风蔓延,正气得不到上升。于是派人视察了墨、阿两地,掌握了真实情况,便开始了治假打假。以上就是这样一段记载。

品读随笔:“治假”漫谈

有假物、假事,当然也有假话。齐威王“治假”,从治言入手,是明智之举,颇有现实意义。

从“毁言”中治假。批评性的话语,也属“毁言”之列。批评,是揭露丑恶,扶持正气的武器,今日生活中不能缺少这样的批评。但批评中绝不能掺假。利用批评攻击好人好事,是一种恶劣的坏作风,不可不管,不能不治。否则,好人就要倒霉了。

从“誉言”中治假。有毁言当然也会有誉言。所谓誉言,通俗地讲,就是赞扬的话,人们爱听、也爱说赞扬的话。对于真善美,需要赞扬,然而,不能利用赞扬来保护假丑恶。在我们的队伍里,这种居心不良的人并不多见,但表扬不严肃、掺水份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对这种现象也不可小视。从一定意义上讲,表扬掺假,也会败坏作风,腐蚀灵魂。从“言”治假,也该治治假赞扬。

 

8田单“为倡”

原文:将军之在即墨,坐则织蒉,立则仗锸,为士卒倡曰:“无可往矣!宗庙亡矣!今日尚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闻君言莫不挥泣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

译文:将军在即墨的时候,坐着,手编草鞋;站着,手拿铁锹;战时,带领士兵唱歌:“没有地方可退了!国家快要灭亡了!今日只有一线希望了!不坚持战斗便没有托身的地方了!”当时,将军有战死的决心,士兵无偷生的念头,听到您的歌声没有谁不流泪,挥臂要求决一死战的,所以才打败燕军。

叙事:公元前279年,齐国名将田单,领兵打狄,久攻不下,便心生疑问:当年可以一举攻破即墨大城,为什么今日却攻不下小小狄城呢?他请教好友鲁仲连,听听原因。鲁对即墨之战作了上面一番描述。田单听后,便找回以前感觉,亲自激励士气,很快攻克了狄城。

品读随笔:“为倡”漫谈

二千二百多年前,人间出现一个奇迹:田单不自觉地以歌声领兵打了胜仗;鲁仲连意识到军队应该有歌声。所谓“为士卒倡”,就是带领大家唱歌之意。

军队是打仗的。多打胜仗,少打败仗,或者是不打败仗,是军队存在的价值所在。然而,在远古时代,能看到打胜仗与唱歌有关系,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在高度发达的今天,似乎对这一认识没有问题,其实也不尽然。有少数带兵者依然存在一些偏颇的看法,以为兵家是打仗的,唱歌是歌唱家的事,不信不懂唱歌也与提高战斗力相关联。这种带兵者,尽管兢兢业业,但仍属于低层次的带兵人。

部队不仅要有歌声,而且带兵者还要带头唱。古代的田将军不自觉地“为倡”,今日的带兵者应自觉地领唱。应该看到,组织部队唱一首歌,是有声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鼓舞士气,激发斗志。这种有影响力的事,怎么可以小视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